叩診

叩診

叩診,是指用手叩擊身體某表部位,使之振動而產生聲音,根據振動和聲音的音調的特點來判斷被檢查部位的臟器狀態有無異常的診斷方法。根據叩診的目的和叩診的手法不同以分為直叩診和間接叩診法兩種。

原理


叩診是藉助於手或叩診錘,叩擊身體某些部位,以引起該部位下面的臟器發出不同的共鳴音,並根據聲音的性質及間隔時間來判斷該部位是否正常。也可用於判斷器官邊界的病變情況。
叩診還常用於檢查某些關節部位,用以診斷相應部位的神經反射是否正常。
叩診的原理與聲音的音色有關。

方法


根據叩診的目的和叩診的手法不同又分為直接叩診法和間接叩診法兩種。
1.直接叩診法(direct percussion)醫師右手中間三手指併攏,用其掌面直接拍擊被檢查部位,藉助於拍擊的反響和指下的震動感來判斷病變情況的方法稱為直接叩診法。適用於胸部和腹部範圍較廣泛的病變,如胸膜粘連或增厚、大量胸水或腹水及氣胸等。
2.間接叩診法(indirect percussion)為應用最多的叩診方法。醫師將左手中指第二指節緊貼於叩診部位,其他手指稍微抬起,勿與體表接觸;右手指自然彎曲,用中指指端叩擊左手中指末端指關節處或第二節指骨的遠端,因為該處易與被檢查部位緊密接觸,而且對於被檢查部位的震動較敏感。叩擊方嚮應與叩診部位的體表垂直。叩診時應以腕關節與掌指關節的活動為主,避免肘關節和肩關節參與運動。叩擊動作要靈活、短促、富有彈性。叩擊后右手中指應立即抬起,以免影響對叩診音的判斷。在同一部位叩診可連續叩擊2~3下,若未獲得明確印象,可再連續叩擊2~3下。應避免不間斷地連續地快速叩擊,因為這不利於叩診音的分辨。

注意事項


1.環境應安靜,以免影響叩診音的判斷。
2.根據叩診部位不同,病人應採取適當體位,如叩診胸部時,可取坐位或卧位;叩診腹部時常取仰卧位;確定有無少量腹水時,可囑病人取肘膝位。
3.叩診時應注意對稱部位的比較與鑒別。
4.叩診時不僅要注意叩診音響的變化,還要注意不同病灶的震動感差異,兩者應相互配合。
5.叩診操作應規範,用力要均勻適當,一般叩診可達到的深度約5~7cm。叩診力量應視不同的檢查部位、病變組織性質、範圍大小或位置深淺等情況而定。病灶或檢查部位範圍小或位置淺,宜採取輕(弱)叩診,如確定心、肝相對濁音界及叩診脾界時;當被檢查部位範圍比較大或位置比較深時,則需要用中度力量叩診,如確定心、肝絕對濁音界;若病灶位置距體表約達7cm左右時則需用重(強)叩診。

叩診音


叩診音(percussion sound)叩診時被叩擊部位產生的反響稱為叩診音。叩診音的不同取決於被叩擊部位組織或器官的緻密度、彈性、含氣量及與體表的間距。叩診音根據音響的頻率(高音者調高,低音者調低)、振幅(大者音響強,小者音響弱)和是否樂音(音律和諧)的不同,在臨床上分為清音、濁音、鼓音、實音、過清音五種。
1.清音(resonance)是正常肺部的叩診音。它是一種頻率約為100~128次/秒,振動持續時間較長,音響不甚一致的非樂性音。提示肺組織的彈性、含氣量、緻密度正常。
2.濁音(dullness)是一種音調較高,音響較弱,振動持續時間較短的非樂性叩診音。除音響外,板指所感到的振動也較弱。當叩擊被少量含氣組織覆蓋的實質臟器時產生,如叩擊心或肝被肺段邊緣所覆蓋的部分,或在病理狀態下如肺炎(肺組織含氣量減少)的叩診音。 ’
3.鼓音(tympany)如同擊鼓聲,是一種和諧的樂音,音響比清音更強,振動持續時間也較長,在叩擊含有大量氣體的空腔臟器時出現。正常情況下可見於胃泡區和腹部,病理情況下可見於肺內空洞、氣胸、氣腹等。
4.實音(flatness)是一種音調較濁音更高,音響更弱,振動持續時間更短的一種非樂性音,如叩擊心和肝等實質臟器所產生的音響。在病理狀態下可見於大量胸腔積液或肺實變等。
5.過清音(hyperresonance)介於鼓音與清音之間,是屬於鼓音範疇的一種變音,音調較清音低,音響較清音強,為一種類樂性音,正常成人是不會出現的一種病態叩擊音。臨床上常見於肺組織含氣量增多、彈性減弱時,如肺氣腫。正常兒童可叩出相對過清音。
叩診音及其特點見下表:
叩診音音響強度音調持續時間正常可出現的部位
清音正常肺
濁音較強較高較短心、肝被肺緣覆蓋的部分
鼓音較長胃泡區和腹部
實音實質臟器部分
過清音更強更低更長正常成人不出現,可見於肺氣腫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