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象學說

病理變化反映在體外的表象

又稱“藏象學說”、“臟腑學說”。中國傳統醫學中研究人體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的學說。臟即人體的內部臟腑;象指臟腑的功能活動和病理變化反映在體外的各種表象。

簡介


● 英文名稱:Visceral Manifestation Theory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臟腑

古籍摘選


● 象,形象也。藏居於內,形見於外,故曰藏象。(《類經·藏象類》)

名詞解釋


● 研究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規律及相互關係與外在徵象的學說。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臟象學說是中醫學的基本內容,是研究臟腑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的理論體系。臟象以解剖知識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等哲學知識為闡釋工具,通過不斷的觀察與修正,形成了中醫學特有的認識觀與方法論。

臟象的基本概念

● 臟主要指藏於體內的臟腑,象是表現在外的徵象,既包括正常的生命現象,也包括異常的疾病表現。古代醫家通過解剖知識獲得了機體基本的形態構造,在長久的觀察中發現,在內的臟腑與某些生命現象具有高度的相關性,某些疾病癥狀與臟腑相關。因此臟與象逐漸發生聯繫,經過漫長的修正環節,形成臟象理論。

臟象學說的主要內容

● 臟象學說主要闡釋臟腑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及病理變化,精氣血津液神與臟腑之間的相互關係,臟腑與臟腑之間的關係,及臟腑與外在官竅的關係。臟腑主要包括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五臟有心、肝、脾、肺、腎,六腑有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奇恆之腑有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等。精氣血津液神是構成機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也是臟腑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

臟象學說的主要特點

● 臟象理論體系的構建是以解剖知識為基礎,以五臟為中心,通過五行與陰陽的闡釋,形成了有機的整體觀,強調機體內臟與官竅之間的統一性、臟與腑之間的相關性、形體與神志之間的協調性。臟象學說將機體置於自然環境中,強調環境的變化對機體的影響,主張順應自然。臟象學說以外在的象去考察內在的臟,髒的生理活動及病理改變都是有跡可循的,古人通過司外揣內的方法構建了穩定的臟象關係,成為診斷與治療的重要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