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髻山
福建省上杭縣雙髻山
雙髻山又名文筆峰,有“高在雙髻山,夢在雙髻山,登在雙髻山”之稱,雙髻山山路曲折而上,一年四季多處雲霧迷漫之氣候,一上雙髻山有種來到世外桃園之感覺,這裡空氣新鮮,遠離人間車馬人流的喧鬧,沒有思想情仇是非自我,更有一種心隨境轉的自性回歸,是禪,是凈,是佛,是心……融為一體油然而生,雙髻山是名山,一向由夢靈而成名,寺院的大門的石對聯:有些誠意可來朝,無點善心難得到。就是當年李平地夢靈親筆題寫的,隨後因雙髻公夢靈之人和事不計其數,流傳至今。
目錄
雙髻山為新羅區大池鎮、上杭縣白砂鎮交界處的最高峰,海拔1441米。
雙髻山峰頂有老佛祖廟相傳是當地最早的寺院。1982年釋普進來到雙髻山,看到當時情況,發心發願在此山修行,進行寺院註冊登記,重整宗風,晨鐘暮鼓,經聲不斷,不法之徒只好棄寺下山,普進法師一生長住雙髻山寺修苦行,數十年如一日未下山,建有大雄寶殿,觀音洞廚房宿舍樓及海金塔等所用地面積達1000平方米,大雄成圓形建成後面雙重靠山疊疊入頂,殿前一大圓形池塘,雖處高山但池水長年不枯,最奇的是廟前有一天然湖,約有兩畝,池水清澈如鏡,終年不枯。在高山之頂有如此寬闊湖水者,實為罕見,湖中遍植午時蓮,每當中午來臨,蓮花“嗶剝”綻放,狀如金錢荷浮水,芳香溢滿山坳,到了黃昏時候,午蓮花又全都含羞閉合,有詩讚曰:“夏秋滿荷錢,觀者醉入迷;採摘即復生,實為花中奇。”
午時花
雙髻山海拔1441米,早在明代就被列入“閩西勝景名山,杭川古剎音堂”。近年也成了紅色之旅的好去處。據《上杭縣誌》記載:雙髻山“高聳千丈,峻戛雲日,晴霄煙霽,晨起披覽,雲霧周衣,夏亦可裘。檐楹流露,經晨不覺。前有小墩阜,遊人多拾石疊累其間,剎后石頂危蟠,四望近山如海舶上望海中之波浪。夜半候日出,絢爛吐彩,洵奇觀也。冬日苦寒,住持僧入宿土倉中。”
“汀江十八灘,灘灘都是鬼門關,行船要安全,求求天池雙髻山。”這是過去汀江岸邊流傳的一首民謠。那時,從汀江到潮汕的木排和船都得經過水流湍急、犬牙交錯的汀江十八灘,船翻人亡是經常遇到的事。當地民間有個傳說,那些翻船散落的木頭竟然會在雙髻山的這個天然湖裡浮出水面,因此當地人就有了“雙髻山天然湖是汀江水的泉眼”的說法,也有的說“山上寺廟建築用材,全是天然湖浮出的木料,人們不必在山上亂砍濫伐,這是觀音岩佛祖的旨意……”這些傳說為雙髻山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最為讓人肅然起敬的是,雙髻山是一座革命的山、光榮的山,在革命史冊上閃耀著獨特的光芒。這從抗戰陣亡名將廖海濤烈士遺像旁的對聯“閩杭譜中英烈士,雙髻山上赤土魂”就可得到印證。在廖海濤所指揮的閩西曆次戰役中,雙髻山戰鬥最為聞名,那是閩西紅軍在三年游擊戰爭時期的最後一年裡進行的一次戰鬥。據有關史書記載,此次戰役敵人敗得很慘,留下橫七豎八的屍體200多具,丟下許多槍支彈藥,剩下的殘兵敗將倉皇逃竄。雙髻山這一仗打了一整天,我方10多位紅軍戰士的鮮血染紅了山上的赤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