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潭塔
青龍潭塔
青龍潭塔位於惠東縣平山街道青雲社區幸新村西北面的山坡上,原為磚木結構樓閣式風水塔,有西枝江航道地標美稱,又名青龍塔、青龍閣、文昌閣、攔水塔。據《惠州府志》記載:青龍潭塔在城南外80里。乾隆四十八年的《歸善縣誌》對青龍潭塔也有所記載。經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走訪青雲村老人及對該塔殘遺瓦片與同村戴氏宗祠瓦片的相同性分析,初步推斷青龍潭塔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年左右的歷史。
青龍潭塔的塔基為大理石,雕欄石砌,高約三米,裡面中空。塔基正中為塔體,塔身完全用青磚砌築,沒有粉飾,挺秀簡潔。七級浮屠,六面六方,高約四十米。每層六個塔角向上挑起,美輪美奐。塔體根部出檐,單檐無平座的塔檐像帷幔披在各個塔層之間,每個塔檐由七層紅磚和七層白磚相間而成,紅磚呈梁式,白磚為鋸齒狀,嵌於七層紅磚之中。第一層塔面積最大,依次向上各層相繼收窄,最後集於葫蘆塔頂,直指蒼穹。
塔的正門朝縣城方向,為大理石柱門框,門楣刻有四個陽文的鎏金大字“青龍潭塔”,剛進有力。底層塔基地板為厚厚的鋼化玻璃,可看到塔基裡面長滿的鐵芒萁。塔室沒有柱子,凈空很高,寬敞透亮。每層有五個窗戶,呈方形、圓形或葫蘆形,變化各異,美不勝收。樓梯沿著室內牆壁旋轉,逐層相通。遊人扶著實木樓梯欄桿,拾級而上,每上一層,站在窗戶邊,沁涼的微風撲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感覺爽極了。登上第七層塔,差不多有十幾層樓高。
據《惠州府志》記載:青龍潭塔在城南外80里。乾隆四十八年的《歸善縣誌》對青龍潭塔也有所記載。經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走訪青雲村老人及對該塔殘遺瓦片與同村戴氏宗祠瓦片的相同性分析,初步推斷青龍潭塔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年左右的歷史。
據惠東縣博物館考證,青龍潭塔原為磚木結構的樓閣式風水塔,坐西向東,整體呈平面六角形,樓高5層,總高27米左右,塔身完全以青磚砌成,由下至上各層面略收窄,正門以花崗岩條石砌築門框,門額上刻有“青龍閣”三字,塔頂以磚座和鐵鑄的覆缽、葫蘆頂組成塔剎。各層都祀奉有神像,以祈求神靈保佑,內置木梯可登至頂層。
相傳在清朝時期,多祝一富商為增強當地的財運和文運,便請一風水先生順江而下,勘訪風水寶地。風水先生坐船來到青雲社區時,即讓船工靠邊上岸。發現近處有片數十畝寬、非常平坦的農田,旁邊是西枝江青龍潭。“倘若在此建一寶塔(舊時的相家喻塔為筆、大地為紙、潭為墨池),定可人才輩出。”於是該富商帶頭捐巨款,同時召集村民和信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興建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