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祠

國家AAAA級景區

倉頡是中國文字的始祖。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他是黃帝時史官,嘔心瀝血數十載,搜集、整理流傳與先民中的象形文字元號並加以推廣和使用,在漢字創製過程中起了決定性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功績。後人尊稱其為“史皇”、“華首中聖”。

建設背景


經許多史學專家考證,倉頡是河南魯山人,倉頡死後,葬於魯山蒼頭,黃帝賜名倉子頭。倉頡冢位於現魯山倉頭鄉鄉政府院內,冢上有倉頡祠,已有1300年歷史。
倉頡祠
倉頡祠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倉頡祠位於河南魯山縣城西北20公里的倉頭鄉政府後院,毗鄰207國道。

文化活動


人文歷史

“凝固的歷史,立體的樂章”。這是文化旅行者對倉頭的一致評價。
倉頡祠內曾有“倉子頭”碑銘及其他碑刻100多塊,在1958年倉頭修建水庫時被用作溢洪道頂板。現今祠內僅剩3塊石碑。2004年,湖北著名中醫劉道成先生出資30多萬,鑄造鎏金青銅倉頡像,供奉於倉頡祠內。
2005年,緬甸華僑捐獻玉石倉頡像。

保護目標


由於各種原因,倉頡祠沒有很好的保護和開發,現在冢陵破敗,斷壁殘垣,東西兩層廂房已成危房,房門洞開,垃圾遍地。如果任之湮沒,將成千古遺憾,無顏子孫後代。現在,全國其他地方倉頡遺跡,無不加緊保護和挖掘開發,倉頡文化爭鳴如火如荼。保護民族文化遺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倉頡故里更應走在前頭,因此保護修繕並開發魯山倉頡祠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