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下讀庄
樗下讀庄
《樗下讀庄》是1999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止庵。
《樗下讀庄》作者止庵,與被稱為是“中國學術之全部”的“內聖外王之道”不僅不同,而且相反,莊子哲學不是關於如何統治或如何參與統治的理論,而是一種僅僅與個人有關的思想。莊子哲學不超出現世的界限,而且其主要內容都是展開在人的頭腦之中,從根本上講它不關心“做什麼”的問題“吾喪我”就是“逍遙遊”。莊子哲學沒有改變世界的想法,所做的只是要換一副眼光,提出了一套新的價值尺度。所以這就是一種關於人的精神如何超越的哲學。通過“小大之辯”和“有待無待”兩個既遞進又平行的思路,使這一超越具有一種無限性。
莊子哲學在第一個層次上解決的是個人與社會的關係,也就是所謂“無功”和“無名”的問題。它把社會視點變為個人視點,使人最大程度上從社會裡脫離出來,擯棄了人的全部社會意識和社會價值觀念。從這一點出發,莊子哲學不向社會提供任何價值,而所要求於社會的僅僅是最基本的生存而已,只有在這裡才有一個處世的成分,這就是所說的“不用之用”。它是從“被治”的前提下考慮這些問題,由此出發,對“治”予以徹底否定,而不去討論什麼樣的“治”才是好的。所有這些個人的思想和行為對於他人的影響對莊子哲學來說只是一種餘緒。
莊子哲學在第二個層次上解決的是精神和存在的關係,也就是所謂“無己”的問題。這首先是對於“社會的自我”的超越,自我身上一切來自社會的東西,包括意識、情感、價值判斷等等在內,都在擯棄之列。繼而要超越的是自己的生存狀態和對生死的意識。這裡包括兩個內容:第一,把存在中一切人所不能改變的成分作為前提(被稱為“命”)接受下來;第二,不以精神作為對存在的反映而認為它是對存在的無限超越,從而達到內心的自由境界,這就是所說的“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而且它強調的這個精神境界並不應在行為上有意識地表現出來。
莊子哲學在第三個層次上解決的是理性和悟性的問題。只有在否定什麼和肯定什麼的初始階段它是在理性思維的範圍內,而最終超越了理性才意味著徹底的超越。對於“知”的否定從根本上講就是對於理性思維和理性意識的否定。對莊子哲學來說,只有“如此”,沒有“何以如此”,所以世界的本原之類的問題並不在其考慮之列。莊子哲學是一種關於悟性思維的哲學,往往是通過這樣的路數來實現“悟”的:從“辯”開始,理性地否定現有的理性意識;繼而通過進一步的“辯”把這種否定當作一種現有意識予以否定;同時標出向著悟性發展的方向,也就是說,是理性,反理性,悟性的思路。《莊子》“謬悠之說,荒唐之言”即是因為作為理論論述它不是終極的,作為悟性言辭它不是確定的。在最後階段則強調“意”對於“言”的超越,即最重要的是沒有說出而且是不能說出的,但是通過所說的可以悟到的。
經過社會到個人,存在到精神和理性到悟性這樣三個層次上的超越,莊子哲學達到一種無限的境界,這就是“道”。所謂“得道”是對遍在於天地萬物的自然狀態的體驗。也就是說,道不離人的意識,但它是超越之後的意識;它實現在個人的頭腦中,但在它實現時對“個人”的體認已不存在了。它是自然的,因而是無限的。作為“悟”的結果,道是在理性的思維和語言之上的,所以《莊子》對於道的描述就不可能是直接的,終極的。
出版下列著作:
● ● 《如逝如歌》(四川大學出版社,1993年)
● ● 《樗下隨筆》(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年)
● ● 《如面談》(東方出版社,1997年)
● ● 《俯仰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 ● 《樗下讀庄》(東方出版社,1999年)
● ● 《六丑筆記》(東方出版社,2000年)
● ● 《畫廊故事》(東方出版社,2000年)
● ● 《史實與神話》(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年)
● ● 《插花地冊子》(東方出版社,2001年)
● ● 《老子演義》(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 ● 《不守法的使者》(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
● ● 《苦雨齋識小》(東方出版社,2002年)
● ● 《沽酌集》(北嶽文藝出版社,2002年)
● ● 《向隅編》(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
● ● 《懷沙集》(台灣三民書局,2003年)
● ● 《張愛玲畫話》(與萬燕合著,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 ● 《罔兩編》(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
● ● 《止庵序跋》(古吳軒出版社,2004年)
● ● 《拾稗者》(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