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學
機器人學
機器人學所屬現代詞,是與機器人設計、製造和應用相關的科學。指的是機器人技術或機器人工程學,主要研究機器人的控制與被處理物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全世界已有近百萬台機器人在運行,機器人技術已形成為一個很有發展前景的行業,機器人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已產生重要影響。
機器人學涉及的科目很多,主要有:運動學和動力學、系統結構、感測技術、控制技術、行動規劃和應用工程等。
國內的機器人學科形成較晚,1985年前後在幾個一級學會下設立了機器人專業委員會,1987年6月由中國電子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機器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和中國宇航學會聯合主辦的“首屆全國機器人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卧佛寺召開,標誌著國內機器人學學科大聯合的良好開端,到2000年10月,國內先後聯合舉辦過6屆全國機器人學術會議,並增加了中國人工智慧學會、中國機器人工程協會、國家高技術發展計劃智能機器人專家組合和空間機器人專家組等4個合辦單位,擴大了大聯合勢頭。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隨著工業自動化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機器人開始進入大量生產和實際應用階段。爾後由於自動裝備海洋開發空間探索等實際問題的需要,對機器人的智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危險環境,人們難以勝任的場合更迫切需要機器人,從而推動了智能機器人的研究。
機器人學的研究推動了許多人工智慧思想的發展,有一些技術可在人工智慧研究中用來建立世界狀態的模型和描述世界狀態變化的過程。關於機器人動作規劃生成和規劃監督執行等問題的研究,推動了規劃方法的發展。此外由於機器人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除機械手和步行機構外,還要研究機器視覺觸覺聽覺等信感技術,以及機器人語言和智能控制軟體等。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設計精密機械信息感測技術人工智慧方法智能控制以及生物工程等學科的綜合技術。這一課題研究有利於促進各學科的相互結合,並大大推動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
國際上許多國家的機器人技術和機器人學學科是依靠大聯合、大合作實現大發展的,美國、日本以至丹麥,都是成功的範例。中國的機器人技術未能獲得長足發展,除了傳統觀念影響和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未能進行全國性的“產學研”大合作是一個主要原因。
雖然機器人可以做非常複雜的,亞毫米級的腦部手術,比最熟練的外科手術醫生還要高明。但是在機器人能否做出一些智能決定方面,還是存在不可逾越的距離。
比如人類可以發現一片樹林中站著一匹馬,迅速做出反映。但是機器人卻不能這麼快。這是機器人學目前遇到的難題。
國內機器人產業的大發展,需要一個和諧良好的環境,而全國性的機器人學學術組織無疑是這個環境必不可少的要素。學術聯合組織不僅能夠組織更廣泛的機器人學術交流,提供前瞻性的理論和技術支持,而且也為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創建優良的人文環境和先進的文化氛圍。
有人擔憂:當機器人裝上“大腦晶元”後會在智能上超越人類,甚至會對人類造成威脅。
不少科學家認為,這類擔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就智能而言,機器人的智商相當於4歲兒童的智商,而機器人的“常識”比起正常成年人就差得更遠了。
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斯隆日前說:“我們距離能夠以8歲兒童的能力回答覆雜問題的、具有常識的人工智慧程序仍然很遙遠。”日本科學家廣瀨茂男也認為:即使機器人將來具有常識並能進行自我複製,也不可能對人類造成威脅。中國科學家周海中在1990年發表的《論機器人》一文中指出:機器人並非無所不能;它在工作強度、運算速度和記憶功能方面可以超越人類,但在意識、推理等方面不可能超越人類。另外,機器人會越來越“聰明”,但只能按照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服務人類、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