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報
世華媒體主管的報刊
《星洲日報》創刊於1929年,定位為馬來西亞華人社會服務。從英國殖民地時代、抗日時期、獨立運動,以至建國之後的路程,《星洲日報》都扮演見證者和參與者的角色。在這段期間,《星洲日報》曾經兩度停刊。
《星洲日報》創刊於1929年。
第一停刊是在1942至1945年,因日軍南侵,馬新兩地相繼淪陷而被迫停刊;第二次是1987年10月27日,遭馬來西亞政府援引出版和印刷法令吊消出版准證。1923年創刊的《南洋商報》和1929年創刊的《星洲日報》;1983年兩報合併,合併后共同出版《南洋·星洲聯合早報》,簡稱《聯合早報》。
1988年4月8日,在社長張曉卿及高層的努力爭取之下,《星洲日報》得以復刊。復刊後,發行量節節上升達到40萬,與其他報章的距離愈來愈遠,這說明星洲日報的辦報理念和編務方針得到社會廣泛的認同。
《星洲日報》在1979年為了配合馬來西亞政府推行簡化字,報章的內容正文也開始使用簡化字。當時,報章刊登了簡繁字體對照表以讓人們能更快接受簡體字。直到今天,《星洲日報》依然有著簡繁漢字共存的現象。
2004年10月,《星洲日報》連同《光明日報》、《亞洲眼》、《星洲網站》及其它3份教育周刊《學海》、《星星》及《小星星》正式組成星洲媒體集團,並在吉隆坡證券交易所主要交易板上市。
張曉卿先生
在拿督張曉卿的帶領下,一度停刊的《星洲日報》已成為馬來西亞最大的華文日報。
在競爭劇烈的馬來西亞華文報市場,許多曾經佔有一席之地的報章,先後倒閉或式微,星洲日報歷經大馬政治、文化和社會的變遷,卻能強渡風雨,愈戰愈勇,如今不但穩居報壇領先地位,而且逐步擴大版圖,朝向國際化媒體集團的方向邁進。
《星洲日報》正在努力開創現代化的媒體經營型態。它於2004年10月連同《光明日報》、《星洲網站》、《亞洲眼》及其它三份教育周刊正式組成星洲媒體集團,並在吉隆坡證券交易所主要交易板上市,成為公共公司。
它結合了企業和文化共同發展的路線,走出傳統的辦報框架,在專業辦報的同時,也擴大報章原有的功能,積極推動文化,和社會緊密聯繫在一起。如此,《星洲日報》不但擁有廣大的讀者市場,也在社會輿論方面擁有領導的地位。
作為一家全國性的綜合報紙,《星洲日報》擁有完整的內容。每天全面報道國內外的政治、財經、社會、文化、體育、娛樂新聞,同時也刊登各種分析和評論文章。除了傳播資訊之外,《星洲日報》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獨有的辦報精神,即是“正義至上、情在人間”的理念。
在正義的前提之下,它秉持客觀和獨立精神,保持不黨不私的色彩,以專業和開明的態度來報道新聞和論析時事。星洲日報同仁相信如此的報紙才能具有公信力,不僅得到讀者的支持,也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力。
“情在人間”的理念,則表現在關懷社會,和發揚中華文化這兩個層面。星洲日報走出了媒體的傳統框架,將使命感、責任和愛心注入企業內部,成為了有活力和生命力的社會一員。
《星洲日報》以“正義至上‧情在人間”的口號,強調服務社會的理想和傳承薪火的使命。
星洲日報每年都主辦數以百計的文化、文學和教育活動;其中,鼓勵華文文學創作人的《花蹤》文學獎、《花蹤》文藝營和文學講座系列,已經在馬華文壇奠立了崇高地位,在國際華文文壇也佔了一席之地。
星洲日報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主辦各種講座會,邀請國內外的學者和專業人士主講,通過這些講座引進新知識新觀念。這類免費開放給讀者參加的活動每年超過百場,吸引的參加人數達數10萬人次,對大馬社會知識發展,和中華文化的薪火相傳,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但是,這並不表示《星洲日報》只是局限於華人社群的媒體,它通過報章的內容和主辦的活動,如“伊斯蘭和儒家對話”國際研討會等,長期推動國內不同族群的交流,宏揚民族和諧,進而促進國民團結。這種努力,也已經獲得其他族群人士的讚揚和尊敬。
《星洲日報》
在世界邁向全球化的過程中,星洲媒體集團也與時並進。它定立了國際水平的報章素質目標,邀請國外作家及評論家撰稿,購置了各種先進的傳播及印刷設備,並且通過《星洲互動網站》,加入國際網際網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