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賢冊

秦腔戲劇

《四賢冊》是秦腔中的一個傳統劇目。該劇講的是荒旱年間,一家人為了度日,變賣家產而一貧如洗。聽說縣府開倉放糧,丈夫方文珍匆匆而去,留下妻子趙月娥和兒子新郎、侄兒林郎在家中等候。由於“近日來爐灶中又斷炊煙”,兒子、侄兒飢餓難忍,啼聲不斷。“娘雖飢餓尚可忍耐,餓煞我兒娘心何安”,趙月娥短短的兩句唱腔便將一個家庭的困境和一個善良、嫻淑、克己待人、含辛茹苦,具有傳統美德的母親形象展示於舞台之上。

作品內容


該劇講的是荒旱年間,一家人為了度日,變賣家產而一貧如洗。聽說縣府開倉放糧,丈夫方文珍匆匆而去,留下妻子趙月娥和兒子新郎、侄兒林郎在家中等候。由於“近日來爐灶中又斷炊煙”,兒子、侄兒飢餓難忍,啼聲不斷。“娘雖飢餓尚可忍耐,餓煞我兒娘心何安”,趙月娥短短的兩句唱腔便將一個家庭的困境和一個善良、嫻淑、克己待人、含辛茹苦,具有傳統美德的母親形象展示於舞台之上。
誠然,面對飢餓和困境,善良質樸的趙月娥也發出過感嘆:為什麼富人家的孩子穿綢戴緞,不愁吃穿,窮人家的孩子缺衣少食,度日如年。這是對命運不公的無奈,也是對貧富相差的吶喊。可是,作為封建社會最底層的勞苦大眾,面對災難、面對飢餓以及命運的不公和官府的無能時,除了在自己家裡偶發幾聲無力的哀怨和感嘆,她又能怎樣呢?
當趙月娥手托兩個飢餓的孩子,在草堂外望眼欲穿時,誰料等來的卻是手提空袋、無望而歸的丈夫。
面對無糧斷炊、飢餓難挨的困境,方文珍便想賣掉一子,換些柴米暫度飢荒。這也是普天下勞苦大眾在飢荒年間為了活命不得已而為之的普遍行為。
如果林郎和新郎都是自己親生的,也許賣誰都無可厚非,可偏偏這林郎卻是兄嫂當年病故前託付給他們撫養的孩子。究竟應該賣誰,就成了一個很難決斷的棘手問題。賣掉侄子林郎,於情於理於良心都說不過去,另外,九泉之下又何以向兄嫂交代?然而賣掉親子,又恐妻子不依。
方文珍在萬般無奈之際,為試探其妻,假說欲賣侄子林郎。誰知卻遭到妻子趙月娥的哭勸和反對:兄嫂臨終託孤,情高義重。說什麼也不能賣掉侄子林郎,應該賣的是親子新郎。夫妻二人這般對話,恰被窗外的新郎、林郎兩個孩子聽見,他們兩個跑進屋爭著要求雙親賣掉自己。面對此情此景,誰忍決斷?幸虧丈夫出策,前院放一把草,誰先搶到就賣誰。林郎衝出去最先搶到草把,誰知新郎狠咬林郎的手背,又搶下草把。
此刻看著新郎手中的草把,又看看林郎被咬破的手背,身為父母,怎能不被孩子這一讓人心酸的舉動而心如刀絞、肝腸寸斷呢?
是的,在這麼一個四人相依為命的特殊家庭里,面對苦難和飢荒,在生離死別的關鍵時刻,他們每個人所展示的複雜心態、靈魂的搏鬥以及心理的變化、對命運的選擇,都使得他們每個人的人性魅力得到了巨大的升華。同時,又有誰不為他們彼此之間比金子還亮的心,以及義薄雲天的義舉而感慨萬千、潸然淚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