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肝熄風湯
鎮肝熄風湯
鎮肝熄風湯,中醫方劑名。為治風劑,具有鎮肝熄風,滋陰潛陽之功效。主治類中風。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面色如醉,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眼漸形喁斜;甚或眩暈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后不能復元,脈弦長有力。臨床常用於治療高血壓、腦血栓形成、腦溢血、血管神經性頭痛等屬於肝腎陰虛,肝風內動者。
張氏鎮肝熄風湯,龍牡龜牛治亢陽,代赭天冬元芍草,茵陳川楝麥芽襄。
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龜板、生杭芍、玄參、天冬、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
懷牛膝、生赭石(軋細)各30g,生龍骨(搗碎)、生牡蠣(搗碎)、生龜板(搗碎)、生杭芍、玄參、天冬各15g,川楝子(搗碎)、生麥芽、茵陳各6g,甘草4.5g。
水煎服。
鎮肝熄風,滋陰潛陽。
類中風。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面色如醉,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口眼漸形喁斜;甚或眩暈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后不能復元,脈弦長有力。
《醫學衷中參西錄》
本方所治之類中風,張氏稱之為內中風。其病機為肝腎陰虛,肝陽化風所致。肝為風木之臟,體陰而用陽,肝腎陰虛,肝陽偏亢,陽亢化風,風陽上擾,故見頭目眩暈、目脹耳鳴、腦部熱痛、面紅如醉;腎水不能上濟心火,心肝火盛,則心中煩熱;肝陽偏亢,氣血隨之逆亂,遂致卒中。輕則風中經絡,肢體漸覺不利,口眼漸形喁斜;重則風中臟腑,眩暈顛仆,不知人事等,即《素問·調經論》所謂“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本證以肝腎陰虛為本,肝陽上亢,氣血逆亂為標,但以標實為主。治以鎮肝熄風為主,佐以滋養肝腎。方中懷牛膝歸肝腎經,入血分,性善下行,故重用以引血下行,並有補益肝腎之效為君。代赭石之質重沉降,鎮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氣血下行,急治其標;龍骨、牡蠣、龜板、白芍益陰潛陽,鎮肝熄風,共為臣葯。玄參、天冬下走腎經,滋陰清熱,合龜板、白芍滋水以涵木,滋陰以柔肝;肝為剛臟,性喜條達而惡抑鬱,過用重鎮之晶,勢必影響其條達之性,故又以茵陳、川楝子、生麥芽清泄肝熱,疏肝理氣,以遂其性,以上俱為佐葯。甘草調和諸葯,合生麥芽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類藥物礙胃為使。
全方重用潛鎮諸葯,配伍滋陰、疏肝之品,共成標本兼治,而以治標為主的良方。
本方是治療類中風之常用方。無論是中風之前,還是中風之時,抑或中風之後,皆可運用。臨床應用以頭目眩暈,腦部熱痛,面色如醉,脈弦長有力為辨證要點。
心中煩熱甚者,加石膏、梔子以清熱除煩;痰多者,加膽南星、竹瀝水以清熱化痰;尺脈重按虛者,加熟地黃、山茱萸以補肝腎;中風后遺有半身不遂、口眼喁斜等不能復元者,可加桃仁、紅花、丹參、地龍等活血通絡。
若屬氣虛血瘀之風,則不宜使用本方。
建瓴湯
懷山藥、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懷地黃、生杭芍、柏子仁。
鎮肝熄風,滋陰安神。
肝陽上亢證。頭暈目眩,耳鳴目脹,心悸健忘,煩躁不寧,失眠多夢,脈弦長而硬。
《醫學衷中參西錄》
建瓴湯與鎮肝熄風湯均能鎮肝熄風,滋陰潛陽,均可用於肝腎陰虧,肝陽上亢之證。但鎮肝熄風湯中配伍玄參、天冬、龜版、茵陳、川楝子等滋陰清降之品,鎮潛清降之力較強,用於肝陽化風,氣血逆亂見有腦部熱痛,或面色如醉,肢體不利,甚至中風不知人者;建瓴湯中配伍生地、柏子仁等清心安神之品,寧心安神之力略優,適用於肝陽上亢見有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而未致氣血逆亂者。
1.原書主治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7:“治內中風證(亦名類中風,即西人所謂腦充血證),其脈弦長有力(即西醫所謂血壓過高),或上盛下虛,頭目時常眩暈,或腦中時常作疼發熱,或目脹耳鳴,或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或口眼漸形矚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暈,至於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后不能復元,精神短少,或肢體痿廢,或成偏枯。”
2.方論選錄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7:“是以方中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此為治標之主葯。而復深究病之本源,用龍骨、牡蠣、龜版、芍藥以鎮熄肝風,赭石以降胃降沖,玄參、天冬以清肺氣,肺中清肅之氣下行,自能鎮制肝木……從前所擬之方,原止此數味,后因用此方效者固多,問有初次將葯服下,轉覺氣血上攻而病加劇者,於斯加生麥芽、茵陳、川楝子即無此弊。蓋肝為將軍之官,其性剛果,若但用藥強制,或轉激發其反動之力。茵陳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陽生髮之氣,與肝。木同氣相求,瀉肝熱兼舒肝鬱,實能將順肝木之性。麥芽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將順肝木之性,使不抑鬱。川楝子善引肝氣下達,又有折其反動之力。方中加此三味,而後用此方者,自無他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