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苦菜
桔梗目菊科毛連菜屬植物
滇苦菜(學名:Picris divaricata Vaniot)是一種植物,別名是苦馬菜、滇苦苣菜。二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根垂直直伸,有分枝,生多數鬚根。分佈雲南(昆明、東川、會澤、大姚、大理、麗江、維西、蘭坪、昆明、永平)、西藏(亞東)。生於山坡草地、林緣及灌叢中,海拔1400-2540米。可食用,同時具有藥用價值。
滇苦菜
分佈雲南(昆明、東川、會澤、大姚、大理、麗江、維西、蘭坪、永平)、西藏(亞東)。生於山坡草地、林緣及灌叢中,海拔1400—2540米。
【別名】苦馬菜、滇苦苣菜
【來源】菊科苦苣菜屬植物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以全草入葯。四季可采,鮮用或曬乾。
【性味歸經】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用於腸炎,痢疾,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闌尾炎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搗汁滴耳。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生於山坡草地、林緣及灌叢中,海拔1400-2540米。
在雲南麗江還有一種毛連菜,即Picris junnanensis V.Vassil.in Not.Syst.Herb.Inst.Bot.Acad.Sci.URSS 17:457.1955;S.Y.Hu in Quart.Journ.Taiwan Mus.20(3-4):300.1967.“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莖直立,高30-35厘米,下部被黑紫色或紅色的硬毛,硬毛單毛狀或頂端分叉的鉤毛狀,上部有分枝。基生葉蓮座狀,少數,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邊緣有少數鋸齒或淺波狀鋸齒,中脈紫色,下面被單毛狀硬毛。頭狀花序3-6個生於枝端。總苞片黑綠色,邊緣軟骨質,有長緣毛。舌狀小花黃色。瘦果長4-5毫米,有縱肋,肋上有橫皺紋,頂端有短喙。冠毛黃白色。”標本未見,上錄自原記載。暫作存疑。
多為野生。
採集與加工:藥用全草及根。春、夏、秋三季均可采,鮮用或曬乾備用。
滇苦菜對鋅的吸收和富集特性
雲南省蘭坪鉛鋅礦區的野外調查中發現菊科植物滇苦菜對Zn的忍耐和富集能力。苦苣菜因此,本文通過野外調查及營養液培養實驗,以期鑒別出滇苦菜是一種新的zn超富集植物,為探明植物對Zn的耐性和富集機制以及Zn污染土壤修復提供一種新的物種資源。
野外條件下滇苦菜對Zn的富集
自然條件下,滇苦菜對Zn的富集及根際土壤中zn含量存在較大差異,架崖山的土壤全量和有效態含量均遠高於北廠礦段(p<0.05)但在植物富集金屬能力方面沒有顯著差異(P>0.05。土壤中Zn的全量平均值61495mg/Kg,但滇苦菜在含zn高達134973mg/Kg的土壤中仍能正常生長,表明它對zn的毒害具有極強的耐性。
Zn處理對滇苦菜生長的影響
營養液培養試驗表明,當Zn濃度小於80mg/L,滇苦菜的生長基本正常;當Zn濃度大於120mg/L,處理6d后滇苦菜出現明顯的中毒癥狀,即根尖發黑,幼葉葉尖壞死,葉片失綠髮黃,生長受阻,其癥狀隨Zn處理水平和處理時間的增加而加劇。
滇苦菜的植物鮮重及鮮重處理前後的變化量均隨Zn處理的增加而呈下降趨勢,地上部表現得更為明顯。當zn處理達到80g/L,與處理前相比,植物的生物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下降,且zn濃度越高,生物量下降越多。處理前後滇苦菜鮮重變化量各處理之間有極顯著性差異,但120mg/L、0mg/L度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植物地上部與根部乾重的下降趨勢相同。隨著zn處理的增加,地上部與根部乾重的比值增加,這與東南景天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有學者指出,Zn的毒害,首先是植物的根部,特別是根尖遭受傷害,側根發育受到嚴重抑制,減少了根系的生長,然後蔓延到地上部。而Zn超富集植物Thlaspicaerulescens的地上部與根部乾重的比值隨著Zn處理濃度的增加而減少,表明其地上部比根部對高Zn脅迫更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