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鰟鮍

鯉形目鯉科動物

俗名葫蘆籽,分佈於歐洲及我國黑龍江水系。體側扁,輪廓略呈橢圓形。口小,端位。下頜略比上頜短,無須。背鰭及臀鰭均無硬刺,背鰭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側線不完全。

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63尾;體長47--87mm;采自吉林(圖們江琿春河);黑龍江(密山、松浦、黑河市);內蒙古海拉爾河。
背鰭iii-8—10;臀鰭iii-8—9;胸鰭i-11—14;腹鰭i-6—7。側線鱗5—9;縱列鱗34—39;橫列鱗9.5—11;背鰭前鱗13—15;圍尾柄鱗14。第一鰓弓外側鰓耙10—14。下咽齒1行,5—5。脊椎骨4+31—32.
體長為體高的2.5—3.5倍,為頭長的3.6—4.6倍,為尾柄長的4.0—6.0倍,為尾柄高的7.6—9.4倍。頭長為吻長的3.4—4.9倍,為眼徑的2.3—4.0倍,為眼間距的2.1—2.8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5—2.1倍。
體側扁而延長,似紡錘形,體厚不及體高1/3,背緣較腹緣稍外突。頭較長,顯著長於頭高,為體高的2/3;尾柄細長。口亞下位,口頂端處於眼下緣水平線上,偶爾可移至瞳孔水平線上;口裂呈淺弧形,口角間距大於口角間距中點至下頜頂端距離(約3:2),上下唇相連處的外緣位於眼下緣水平線之下。口角無須。眼較大,大於吻長,側上位。眼間較平,間距大於眼徑。鰓孔上角位於眼上緣水平線之下。鰓蓋膜至鰓蓋骨前緣與峽部相連。
背、臀鰭末根不分枝鰭條硬,但細如首根分枝鰭條,不分枝的第二根約有首根長的2/3。背鰭位於吻端和尾鰭基之間或較近後者。臀鰭位於背鰭之下方,其起點約與背鰭第五或第六分枝鰭條相對,臀鰭基底長短於尾柄長。腹鰭位於背鰭之前下方,相距約1—2鱗片,亦介於胸鰭基和臀鰭起點之間或稍近後者。胸鰭末端不達腹鰭起點,相距2—3鱗片。肛門位於腹鰭基和臀鰭起點之間或稍近前者。尾鰭叉形。
側線不完全;背鰭前鱗呈棱狀超半數。下咽骨呈弧形,齒細長,側扁,齒側光滑或具隱約凹紋,咀嚼面狹窄略凹,末端鉤狀。鰓耙短,約有最長鰓絲的1/4,呈三角形,排列較密。鰾2室,前室長度只有后室1/2。
固定標本尾柄黑縱條向前延伸不超過背鰭起點。背、臀鰭間膜具有不連續黑點,組成2-3列縱條。繁殖季節雄魚的背、臀鰭和胸鰭均延長;吻部具珠星;臀鰭外緣黑色,其寬約為最長鰭條的1/5—1/3。

生活習性


生活於水草茂盛的緩流或靜水中,為草食性魚類。雌、雄魚外形有明顯的區別,雄魚個體小,吻較短,腹鰭較短,尾柄較高;生殖季節雄魚眼球上方具鮮艷的紅色斑,吻部和眼眶上緣具白色珠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