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狐
山狐
山狐(學名:Lycalopex culpaeus):體長44.5-92.5厘米,體重3.4-4千克。是南美洲大陸內體型第二大的犬科動物,僅次於鬃狼。外表很像赤狐,毛呈灰及紅色,下巴白色,腳紅色,背上有一斑紋。尾長。毛色因季節和分佈地區不同而有所變異。
在安地斯山脈以西最為普遍,棲息在開放遼闊的地區及落葉林。主要吃嚙齒目、兔、鳥類及蜥蝪,有時也會吃植物及腐屍。分佈於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厄瓜多和秘魯。
山狐
體形纖長。吻尖而長,鼻骨細長,額骨前部平緩,中間有一狹溝,耳較大,高而尖,直立。四肢較短,尾較長,略超過體長之半。尾形粗大,覆毛長而蓬鬆,軀體覆有長的針毛,冬毛具豐盛的底絨。耳背之上半部黑色,與頭部毛色明顯不同,尾梢白色。足掌長有濃密短毛;具尾腺,能施放奇特臭味,稱“狐臊”;乳頭4對。
在安地斯山脈以西最為普遍,棲息在開放遼闊的地區及落葉林。一般記載居於土穴、樹洞或其動物的棄洞中,在北方地區都利用獾洞,或加以擴大而利用之。有時甚至與獾同棲一洞群。多在山坡活動,經常棲息在大石縫或山溝里,只在繁殖季節才住在窩裡。
聽覺、嗅覺發達,性狡猾,行動敏捷。喜歡單獨活動。在夜晚捕食。通常夜裡出來活動,白天隱蔽在洞中睡覺,長長的尾巴有防潮、保暖的作用,但在荒僻的地方,有時白天也會出來尋找食物。腿腳雖然較短,爪子卻很銳利,跑得也很快。
這是一個喜歡孤立行動的物種,只有在繁殖季節才會與交配對像及小夥伴們在一起。在巴塔哥尼亞記錄到該物種每小時奔跑約7公里,在智利北部的沙漠記錄的運動速度是每小時21公里。活動形態因地域不同而各異,在阿根廷、秘魯高地、智利沙漠和麥哲倫是晝伏夜出,但在智利中部只在日落黃昏后出來活動。
山狐主要吃嚙齒目、兔、鳥類及蜥蝪,有時也會吃植物及腐屍。
分佈於阿根廷、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智利、厄瓜多和秘魯。
山狐
繁殖期是每年的8月初至10月,妊娠期持續55至60天,平均產仔數為5.2。新生兒體重平均170克,晚成性,幼仔生下來時緊閉眼睛。斷奶 在2個月,長成成體要7個月左右,一年後性成熟發生。
山狐(6亞種) | |||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山狐玻利維亞亞種 | Lycalopex culpaeusandina | Thomas, 1914 |
2 | 山狐指名亞種 | Lycalopex culpaeusculpaeus | Molina, 1782 |
3 | 山狐火地島亞種 | Lycalopex culpaeus lycoides | Philippi, 1896 |
4 | 山狐巴塔哥尼亞亞種 | Lycalopex culpaeusmagellanicus | Gray, 1836 |
5 | 山狐北方亞種 | Lycalopex culpaeusreissii | Hilzheimer, 1906 |
6 | 山狐阿根廷亞種 | Lycalopex culpaeussmithersi | Thomas, 1914 |
在福克蘭群島上也見到它們的蹤影,可以由人類所引入,已經再也難見到它們的蹤影了。據生物學家們的考究得出已滅絕的福克蘭狼可能是其近親。它們有時會攻擊羊,故會被獵殺或毒殺。在一些地區,它們的數量已很少,但整體卻未受威脅。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