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馬嵬坡的結果 展開

馬嵬坡

晚唐鄭畋創作七言絕句

《馬嵬坡》是唐代詩人鄭畋的作品。此詩以“馬嵬事變”作為背景。前兩句寫唐玄宗回馬長安,楊貴妃卻已死。儘管山河依舊,然而卻難忘舊情。“雲雨難忘”與“日月新”對舉,表達玄宗欣喜與長恨兼有的複雜心理。后兩句以南朝陳後主偕寵妃躲在景陽宮井中,終為隋兵所虜的事,對比唐玄宗馬嵬坡賜楊貴妃自縊的舉動,對玄宗既有體諒,也有婉諷。

作品原文


馬嵬坡
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
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馬嵬(wéi )坡:即馬嵬驛,因晉代名將馬嵬曾在此築城而得名,在今陝西興平市西,為楊貴妃縊死的地方。
⑵回馬:指唐玄宗由蜀還長安。
⑶雲雨:出自宋玉《高唐賦》“旦為朝雲,暮為行雨”,后引申為男女歡愛。此句意謂玄宗、貴妃之間的恩愛雖難忘卻,而國家卻已一新。
⑷景陽宮井: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玄武湖邊。南朝的昏昧陳後主陳叔寶聽說隋兵已經攻進城來,就和寵妃張麗華、孫貴嬪躲在景陽宮井中,結果還是被隋兵俘虜。

白話譯文


玄宗返回長安楊貴妃早已死,舊時恩愛難忘國家開始振興。
處死楊妃也是玄宗英明決策,不然就會步陳後主亡國後塵。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誅奸相楊國忠為借口,突然在范陽起兵。次年六月,叛軍攻佔潼關,長安危在旦夕。唐玄宗攜愛妃楊玉環,倉皇西逃入蜀。途經馬嵬坡時,六軍不發。禁軍將領陳玄禮等對楊氏兄妹專權不滿,殺死楊國忠父子之後,認為“賊本尚在”,遂請求處死楊貴妃,以免後患。唐玄宗無奈,被迫賜楊貴妃自縊,史稱“馬嵬之變”。鄭畋作為唐僖宗朝在政治上頗有建樹之人,對唐玄宗與楊貴妃之事頗有感慨。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他在鳳翔隴右節度使任上寫下此詩。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詠史詩。首句的“玄宗回馬”,指大亂平定、兩京收復之後,成了太上皇的玄宗從蜀中回返長安。其時距“楊妃死”已很久了。兩下並提,意謂玄宗能重返長安,正是犧牲楊妃換來的。一存一歿,意味深長。玄宗割捨貴妃固然使局勢得到轉機,但內心的矛盾痛苦一直貫穿於他的後半生,儘管山河重光(“日月新”),也不能使他忘懷死去的楊妃,這就是所謂“雲雨難忘”。“雲雨難忘”與“日月新”對舉,欣喜與長恨相兼,寫出了玄宗複雜矛盾的心理。
詩的后兩句特別耐人玩味。“終是聖明天子事”,有人說這是表彰玄宗在危亡之際識大體,有決斷,堪稱“聖明”,但從末句“景陽宮井又何人”來看,並非如此。“景陽宮井”用的是南朝陳後主的故事。當隋兵打進金陵,陳後主和他的寵妃張麗華、孔貴嬪藏在景陽宮井內,一同作了隋兵的俘虜。這裡以陳後主的事對比唐玄宗馬嵬坡賜楊貴妃自縊的舉動,抑揚分明。同是帝妃情事,又同當干戈逼迫之際,可比性極強,取擬精當。玄宗沒有落到陳後主這步田地,是值得慶幸的,但要說“聖明”,也僅僅是比陳後主“聖明”一些而已,所勝實在無幾。“聖明天子”揚得很高,卻以昏味的陳後主來作陪襯,就頗有幾分諷意。只不過話說得委婉,耐人玩味罷了。
但就此以為詩人對玄宗毫無同情,也不盡然。唐時人對楊妃之死,頗有深責玄宗無情無義者。鄭詩又似為此而發。上聯已暗示馬嵬賜死,事出不得已,雖時過境遷,玄宗仍未忘懷雲雨舊情。所以下聯“終是聖明天子事”,“終是”的口吻,似是要人們諒解玄宗當日的處境。
此詩對玄宗有所婉諷,亦有所體諒,可謂能“出己意”又“用意隱然”,在詠史詩中不失為佳作。

名家點評

高彥休《唐闕史》:馬嵬佛寺,楊貴妃縊所。邇后才士文人,經過賦詠以導幽怨者,不可勝記,莫不以翠翹香鈿,委於塵土,紅凄碧怨,令人悲傷,雖調苦詞清,而無逃此意。獨丞相滎陽公鄭畋為鳳翔從事日,題詩曰:“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魏泰《臨漢隱居詩話》:唐人詠馬嵬之事者多矣……《唐闕史》載鄭畋《馬嵬》詩,命意似矣,而詞句凡下,比說無狀,不足道也。
吳開《優古堂詩話》:《唐闕史》稱鄭相畋吟《馬嵬》詩……觀者以為真輔國之句,予以謂畋蓋取杜詩“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姐”之意。
吳喬《圍爐詩話》:用意隱然,最為得體。
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唐人馬嵬詩極多,唯此詩深得溫柔敦厚之旨。
陸次雲《五朝詩善鳴集》:得體。當時讀此詩者,以為有宰輔氣,許得不錯。
李鍈《詩法易簡錄》:立言得體。“可憐金谷墜樓人”,高一層襯;此低一層襯。
王漁洋《唐賢小三昧集續集》:論既得體,調亦琅然。

作者簡介


鄭畋
鄭畋
鄭畋(tián)(825年-887年),字台文,滎陽人,唐朝宰相、詩人,桂管觀察使鄭亞之子。
鄭畋出身於滎陽鄭氏,考中進士后在藩鎮幕府為官。咸通五年(864年),鄭畋進入朝廷,累官至戶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后因錯被貶為梧州刺史。
唐僖宗即位后,鄭畋被召回朝中擔任兵部侍郎。乾符四年(877年),鄭畋任門下侍郎、集賢殿大學士,成為宰相。乾符六年(879年),鄭畋在招安黃巢之事上與盧攜發生爭執,被罷免相位,貶為太子賓客。
廣明元年(880年),鄭畋出任鳳翔隴右節度使。長安失陷后,鄭畋在龍尾坡大破黃巢軍,並傳檄四方,號召藩鎮合討黃巢。中和元年(881年),部將李昌言兵變,鄭畋被迫離開鳳翔。
中和二年(882年),鄭畋被召到成都,擔任司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主管軍務。中和三年(883年),鄭畋被田令孜排擠出朝改任檢校司徒、太子太保。同年鄭畋之子鄭凝績將其接往隴州居住。不久鄭畋在隴州病逝。鄭畋死後,謚“文昭”,贈太尉、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