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亦”,現代漢語規範一級字(常用字),普通話讀音為yì,最早見於商朝甲骨文時代,在六書中屬於指事字。“亦”的基本含義為副詞,也,表示同樣、也是,如亦無不可、亦步亦趨;引申含義為又,如“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

在日常使用中,“亦”也常做副詞,表示不過;僅僅;只是。

字源演變


“亦”,最初見於商朝甲骨文時代,指事字。是腋的本字,一個人伸開手臂,在其他的腋下有兩點,后多用於虛詞。後來陸續在金文、楚系簡帛、秦系簡牘、說文中發現,“亦”字簡體版的楷書從《說文》演變而來。其字源演變圖如下:
亦的字源演變圖
亦的字源演變圖
亦的字源演變圖
亦的字源演變圖

詳細釋義


拼音詞性釋義英文例詞例句
名詞人腋窩armpit腋在肘后。——《埤蒼》
副詞也;也是also亦許、亦然攻一時,敵退,三保亦自喜。——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again亦且、亦復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左傳·文公七年》
也…也…;又…又…both…and…
不過;僅僅;只是but;only寡人之從君而西也,亦晉之妖夢是踐。——《左傳》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音睾。總也,又也。
又傍及之詞。
又姓。宋開禧進士亦尚節,明參將亦孔昭。
又同奕。【詩·周頌】亦服爾耕。【箋】亦,大也。【正義】亦奕義通。亦本作,象人左右兩腋形。【說文】與掖同。【詩·衡門序】誘掖其君。【釋文】《石經》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脅之閒曰掖。后從肉作腋。

說文解字

人之臂亦也。從大,象兩亦之形。凡亦之屬皆從亦。羊益切〖注〗臣鉉等曰:今別作腋,非是。
說文解字注
人之臂亦也。玉篇今作掖。按手部掖者,以手持人臂投地也,一曰臂下也。一曰臂下之語,葢淺人據俗字增之耳。徐鉉等曰:亦今別作腋。按廣韻肘腋作此字。俗用亦爲語䛐,乃別造此。肉部曰:胳,亦下也。胠,亦下也。今禮記深衣袼之高下注云:袼,衣袂當腋之縫。袼、腋乃皆俗字。人臂㒳垂,臂與身之閒則謂之臂亦。臂與身有重曡之意,故引申爲重累之䛐。公羊傳:大火爲大辰,伐爲大辰,北辰亦爲大辰。何注云:亦者,㒳相須之意。按經傳之亦,有上有所蒙者,有上無所蒙者。論語不亦說乎,亦可宗也,亦可以弗畔,亦可以爲成人矣,皆上無所蒙。皇侃曰:亦猶重也。此等皆申重讚美之䛐。亦之言猶大也、甚也。若周頌亦有高廩,亦服爾耕。鄭箋云:亦,大也。是謂亦卽奕奕之叚借也。介部曰:奕,大也。又或叚爲射,或叚爲易。從大,象㒳亦之形。謂左右㒳直,所以象無形之形。羊益切。古音在五部。凡亦之屬皆從亦。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
中國台灣
中國台灣
中國香港
中國香港
韓國
韓國
日本
日本
參考資料

書寫演示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參考資料

書法欣賞

草書-金海東-《品翰堂杯第一屆作品選之一》
草書-金海東-《品翰堂杯第一屆作品選之一》
行書-于右任-《于右任書法全集》
行書-于右任-《于右任書法全集》
楷書-翁方綱-《化度寺碑》
楷書-翁方綱-《化度寺碑》
隸書-華傑-《品翰堂杯第四屆作品選之二》
隸書-華傑-《品翰堂杯第四屆作品選之二》
參考資料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韻書聲調韻目字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次濁羊益切0jɛk
集韻次濁夷益切0iæk
韻略夷益切
增韻夷益切
中州入作去聲齊微銀計切
洪武次濁夷益切oiək
參考資料

中古音系

時代聲韻系統名稱韻部聲調聲母韻母
隋唐擬音/高本漢系統i̯ɛk
隋唐擬音/王力系統jǐɛk
隋唐擬音/董同龢系統jɛk
隋唐擬音/周法高系統iæk
隋唐擬音/李方桂系統jiäk
隋唐擬音/陳新雄系統ǐɛk
參考資料

方言彙集

客家話[梅縣腔]jit8[東莞腔]jit8[客語拼音字彙]ya4yid6[陸豐腔]jit8[沙頭角腔]jit8[寶安腔]jit8[客英字典]jit8[海陸腔]rit8[台灣四縣腔]jit8粵語jik6潮州話ia7

詞語搭配


相關組詞

亦何、亦乃、亦世、亦安、亦同、亦已、無亦、抑亦、不亦、亦奚

相關成語

亦步亦趨、不亦樂乎、盜亦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