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列寧
2003年沃夫岡·貝克執導電影
影片是一部2003年德國喜劇、劇情片,由沃夫岡·貝克執導,丹尼爾·布魯赫、凱薩琳·薩斯和弗羅里安·盧卡斯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3年2月13日在德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兒子為了不讓患有心臟病的母親受到刺激,隱瞞民主德國已經解體的事實,用心塑造了一個與外面巨變的世界截然不同的“民主德國”的感人故事。影片從一個溫情善意的謊言的視角出發,折射出了柏林牆倒塌的歷史大潮中東德民眾的心理狀態。
電影劇照
克里斯蒂娜蘇醒后,醫生叮囑她的兒子阿歷克斯,任何刺激都將是致命的。為了不打擊卧病在床的母親,阿歷克斯只好小心翼翼地隱瞞起統一社會黨下台,德國統一的消息,假裝柏林牆依舊矗立。於是就在他們那間小小公寓里,阿歷克斯儘力演出著一場民主德國繁榮昌盛的鬧劇,從食品到服飾,甚至偽造電視新聞,儘管外面早已換了一番天地,但這方小世界里歷史似乎停滯了,或者說兒子藉著對母親的愛而改寫、創造著歷史。
演員 | 角色 | 備註 |
凱薩琳·薩斯 | 克里斯蒂安·克納 | |
楚潘·哈瑪托娃 | 拉拉 | |
丹尼爾·布魯赫 | 亞歷山大·克納 | |
弗羅里安·盧卡斯 | 丹尼斯 | |
克莉斯汀·施恩 | 謝潑德夫人 | |
馬丁·布拉姆巴赫 | 斯塔西 | |
約根·沃格爾 | 達斯 | |
曼南·亞博 | 跳蚤市場廠商 | |
亞歷山大·貝葉爾 | 萊納 | |
伯格哈特·克萊斯納 | 羅伯特·克納 | |
邁克爾·桂斯德克 | 瑞斯 |
製作人 | 斯特凡·阿恩特 卡佳·德·博克 |
導演 | 沃爾夫岡·貝克 |
副導演(助理) | 蘇珊·波尹、薩拉·格羅斯 |
編劇 | 沃爾夫岡·貝克、貝恩德·里希坦伯格 |
攝影 | 馬丁·庫庫拉 |
配樂 | 楊·提爾森 |
剪輯 | 彼得·R·亞當 、安特耶·茲克 |
藝術指導 | 洛薩·奧萊 |
美術設計 | 馬蒂亞斯·克萊姆 |
服裝設計 | Aenne Plaumann |
視覺特效 | 安德烈亞斯·施倫貝格 |
角色介紹
亞歷山大
演員丹尼爾·布魯赫
影片的男主角,為了剛剛蘇醒的母親的健康,隱瞞了東德解體的事實,在母親的房間里營造了一個“小小的東德社會”。
克里斯蒂安·克納
演員凱薩琳·薩斯
亞歷山大的母親,在丈夫逃往西德后,充滿熱情的東德共產黨員克里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了她的黨和一對兒女,還成為東德的勞動模範。但在1989年克里斯蒂娜突然心臟病發作,在她不省人事的這段時間裡,柏林牆倒了,民主德國也解體了。
拉拉
演員楚潘·哈瑪托娃
亞歷山大的女朋友,醫院的護士,在影片最後告訴了克里斯蒂安德國統一的現實。
艾麗安
演員瑪麗亞·西蒙
亞歷山大的姐姐,已經結婚還生了一個小孩,她曾經嘲笑亞歷山大對母親的欺騙做法,但為了母親的身體健康只能順應配合。
曲目名稱 | 作詞作曲 | |
Summer 78 | Coma | 再見列寧 |
Childhood (1) | Mother | |
From Prison To Hospital | Dishes | |
Watching Lara | Good Bye Lenin | |
First Rendez-Vous | Father And Mother | |
The Decant Session | Finding The Mone | |
Preparations For The Last TV Fake | Father Is Late | |
Lara’s Castle | Mother Will Die | |
The Deutsch Mark Is Coming | Mother’s Journey | |
I Saw Daddy Today | Letters | 揚·提爾森 |
Birthday Preparations | Childhood (2) |
• 影片中的“可口可樂新聞公告牌”所在的房子,正是1961年比利·懷爾德拍攝《玉女風流》的。
• 在“德國歐化”柏林中大量使用到了CGI技術。雖然大部分影片是在從前的東柏林拍攝的,大部分影片發生的是在柏林牆倒塌之後,自從一場大暴動之後開始了歐化。鏡頭中許多西方產品的廣告必須清除,並且還有很多顏色要加亮或者更加灰暗。
• 在最初劇本中,角色丹尼斯是一個肥胖的土耳其人。
• 電影中所有的信件都是一位來自德國科隆的一名年輕女士寫成的,她和工作人員一起接受了特別的訓練。
• 在銀行的場景是拍攝於2001年9月11日。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阿根廷 Argentina | 2004年6月3日 |
英國 UK | 2003年7月25日 |
加拿大 Canada | 2003年9月7日 |
俄羅斯 Russia | 2003年10月2日 |
巴西 Brazil | 2003年12月25日 |
義大利 Italy | 2003年5月9日 |
丹麥 Denmark | 2003年8月29日 |
法國 France | 2003年9月10日 |
香港 Hong Kong | 2003年11月13日 |
澳大利亞 Australia | 2003年12月26日 |
時間 | 獎項簡稱 | 獎項全稱 | 獲獎人 | 所獲獎項 | 結果 |
2004年 | 美國金球獎 | 第61屆美國金球獎 | 全體劇組 | 最佳外語片 | 提名 |
2003年 | 第16屆歐洲電影獎 | 全體劇組 | 最佳影片 最佳男演員 最佳編劇 | 獲獎 | |
歐洲電影獎 | 丹尼爾·布魯赫 | ||||
貝恩德·里希坦伯格 | |||||
凱薩琳·薩斯 | 最佳女演員 最佳導演 | 提名 | |||
沃爾夫岡·貝克 | |||||
2003年 | 德國電影獎 | 第53屆德國電影獎 | 揚·提爾森 | 最佳電影配樂獲獎 最佳男主角 最佳男配角 最佳導演 最佳剪輯 最佳製作設計 傑出故事片 | 獲獎 |
丹尼爾·布魯赫 | |||||
弗羅里安·盧卡斯 | |||||
沃爾夫岡·貝克 | |||||
彼得·亞當 | |||||
洛薩·奧萊 | |||||
全體劇組 | |||||
凱薩琳·薩斯 | 最佳女主角 最佳女配角 | 提名 | |||
瑪麗亞·西蒙 | |||||
2002年 | 沃爾夫岡·貝克、貝恩德·里希坦伯格 | 最佳劇本 | 獲獎 |
宏大下的平凡
影片宣傳照
電影整體精湛
影片可以說是十分誇張,但它涉及的又是很現實的問題。影片正是以幽默手法處理了那種曖昧情感,將諷刺與傷感微妙地融合在一起。雖然探討的命題嚴肅沉重,但黑色喜劇風格使其輕鬆曉暢。雖然影片展現的是歷史,折射的亦是當下德國民眾對政局的不安感。雖然手法夠荒誕夠鬧騰,但又非肥皂劇般無聊。影片從導演、表演到攝影、美工、配樂等各個環節都堪稱一流,尤其是劇本更得到眾口一詞的高度讚揚。 (新浪娛樂評)
詩情畫意 清新淡雅
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是一個動蕩而且令人不安的年代,也有很多反映這個年代社會動蕩的影片。但是這其中的很多影片都將自己的著眼點放在了政治、命運、歷史等宏大的敘事維度下。不過這部政治意味極強的《再見列寧》卻被導演拍攝得詩情畫意、清新淡雅。剝去影片的政治性,影片是一出可人溫馨、主打親情牌的影片;如果加上政治,《再見列寧》則顯得有些滑稽、有些無厘頭,也讓人慾哭無淚——也正是這種拍攝上的舉重若輕,讓這部電影兼具諷刺和幽默,既讓人感懷又擊中要害。(時光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