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南浦街道的結果 展開

南浦街道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下轄街道

南浦街道辦事處,位於浦城縣中部,系縣治所在地,位於東經118°31′—118°33′,北緯27°54′—27°57′之間,海拔283米。2020年,常住人口為59977人。

地理環境


東鄰萬安鄉,南界河濱街道辦事處,西接蓮塘鄉,北連仙陽鎮。東西寬3.3公里,南北長7.5公里,面積16.2平方公里。地處南浦溪中游,地貌為河谷盆地,以北門東、西畈面積2418.75畝為最大,有300—1000米山嶺4座。據多年資料,年平均氣溫17.4℃,年平均日照1858.5小時,平均無霜期258天,年平均雨量1900毫米,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

行政區劃


追溯歷史,境內已發現商至春秋戰國文化遺址8處。宋為宜新里,城內外分16坊。明初,分宜新里為東隅里、西隅里、南隅里、北隅里,每里4圖。明代城區有街12條,巷13條,主要大街構成如人仰卧,俗稱“美女獻花”形,此布局直至解放初期。清設8坊11社。民國4年(1915)開始為一區駐地,民國27年改稱城區,設東鎮、西鎮、北鎮、水西4個聯保。民國31年改設體仁鎮、西山鎮、文通鎮。民國36年,改為體仁、西山2個鎮,解放後為一區駐地。1955年11月改稱城關鎮。1958年9月13日,稱東風人民公社,1964年1月復稱城關鎮。1981年9月改稱南浦鎮。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人口普查時,全鎮17931戶、54929人,其中女性27523人。同年底統計,全鎮設5個村委會41個村民小組,5個居委會177個居民小組,非農業人口49753人。2005年12月31日,南浦鎮改為南浦街道辦事處。這年,據縣公安局提供資料,南浦街道辦事處有10517戶,33382人,其中男性16661人。2020年,南浦街道常住人口為59977人。

旅遊


南浦街道辦事處有著豐富歷史文化資源和旅遊資源。漢建元間(前140—135)東越王餘善所建6個軍事城堡之一浦城的遺址。越王山(今名仙樓山)上曾築烽火台,即越王台,山麓建餘善行宮。三國吳時,在皇華山麓建有吳興館(宋改為皇華館)。南朝宋元徽二年(474)江淹為吳興令,曾留宿城西孤山,有“夢筆生花”傳說,自此山稱夢筆山,成為歷代文化名山。此外名勝古址還有越山道院、皇華山、天心勝果禪寺、狀元井、西山真夫子祠、祝桐君琴樓等,明代文人將城內外8處自然、人文景觀譽稱浦城八景。解放后將仙樓山闢為森林公園,植樹170個品種、10萬株,築主道石階2條284級,亭閣4座。境內水利資源豐富。1971年12月建成城關電站,發出電力400千瓦。土地資源有耕地面積5091畝,其中水田面積4840畝,旱地面積251畝。辦事處積極配合縣政府進行舊城改造,充分利用建設用地資源進行建設,使“大城關”市政建設已具雛形。
南浦街道
南浦街道

歷史沿革


南浦街道辦事處為浦城縣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明萬曆《浦城縣誌》載:“歷代以來,治所不移”,可見南浦均為縣治所在。自古商賈絡繹輻輳,海禁未開之日尤其繁榮,有“小蘇州”之稱。明萬曆縣誌稱大市(今棋盤街)為“商賈民人叢聚之區”,清順治縣誌稱城西迎遠門的碼頭為“水陸交沖,商賈叢聚之區”。1959年五一三路建成后,商業網點主要分佈在此街。1985年6月開始建設北門新區,商業區逐漸向北延伸。解放后經濟逐步發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南浦街道辦事處經濟迅速發展。

經濟


農林牧業

2005年,據浦城統計局提供資料,該辦事處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3078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177畝,總產量2574噸;經濟作物中油料播種面積276畝,總產量18噸,蔬菜瓜、果類播種面積6135畝,總產量10818噸;營林生產中幼林撫育出材量31立方,全部木材量3599立方;畜牧業中當年出欄豬8300頭,家禽81440隻;園林水果採摘面積1309畝,總產量613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