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中耳炎

化膿性中耳炎

化徠膿性中耳炎是指發生在中耳的化膿性炎症,是一種常見的耳部疾病。化膿性中耳炎包括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和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是指中耳的急性化膿性炎症。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是指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病程超過6~8周時,病變侵及中耳黏膜、骨膜或深達骨質,造成不可逆損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是由細菌感染而引發的疾病。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未及時治療或用藥不當,身體抵抗力差,或致病菌毒性過強,都可能是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遷延為慢性的原因。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倦怠無力、食慾減退、發熱、畏寒、耳痛、耳鳴及聽力下降,如果發生鼓膜穿孔可以有液體從耳內流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反覆耳流膿、鼓膜穿孔及聽力下降。化膿性中耳炎治療原則為消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通暢引流,儘可能恢復聽力。化膿性中耳炎的主要危害是可以導致聽力下降,影響生活質量及社會交流,而且若炎症遷延不愈,病情進展,可破壞鄰近骨質,造成顱內外併發症。通過規範的治療,大多數患者患側耳朵可不再流膿,聽力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就診科室


● 耳鼻咽喉科

病因


●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是由細菌感染而引發的疾病。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未及時治療或用藥不當,身體抵抗力差,或致病菌毒性過強,都可能是急性化膿性中耳炎遷延為慢性的原因。

癥狀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倦怠無力、食慾減退、發熱、畏寒、耳痛、耳鳴及聽力下降,如果發生鼓膜穿孔可以有液體從耳內流出。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反覆耳流膿、鼓膜穿孔及聽力下降。
● 靜止期時除聽力稍差外,無明顯癥狀,有些患者可保持靜止期數十年不發作。上呼吸道感染時,流膿發作;分泌物呈粘液或粘膿性.一般不臭。
● 活動期耳持續性流粘稠膿,可有臭味,如有肉芽或息肉出血,則膿內混有血絲或耳內出血。

檢查


● 確診化膿性中耳炎需要進行耳鏡檢查、CT檢查和聽力學檢查。
● 耳鏡檢查:耳鏡檢查主要是觀察耳道有無紅腫、耵聹(耳屎)、膿性分泌物等,可以確診本病。
● 血常規:可以通過血細胞的變化,初步了解有無感染、貧血等。
● CT檢查:明確病變範圍及周圍組織的受累情況。
● 聽力學檢查:明確患者的聽力有無因為化膿性中耳炎而出現下降。

診斷


● 根據患者臨床表現,結合耳鏡檢查、聽力學檢查及耳部CT等檢查結果,大多數比較容易做出診斷。
● 耳鏡檢查: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可見鼓膜變紅、腫脹,上面出現均勻分佈的小黃點。鼓膜上有跳動的亮點,表明鼓膜已經穿孔。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可見鼓膜穿孔,活動期可見外耳道積膿,鼓室內膿性分泌物,肉芽組織增生,伴膽脂瘤時可見膽脂瘤上皮樣分泌物,有明顯臭味。
● 血常規檢查: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患者血常規可發現白細胞計數、中性粒細胞計數增多。
● CT檢查:是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重要檢查手段,可以見到鼓室及乳突炎症性陰影,聽小骨可能遭到破壞,乳突及顱底骨質也可能遭到破壞。
● 聽力學檢查:可見不同程度的傳導性或混合性聽力下降。

鑒別診斷


● 應注意與中耳惡性腫瘤鑒別,後者好發於中年以上患者。上述疾病可有類似表現,需到醫院就診,醫生根據病史、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和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進行診斷。

治療


● 化膿性中耳炎的治療原則為消除病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通暢引流,儘可能恢復聽力。
● 抗感染治療:醫生一般會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的藥物有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等。還會取膿液做細菌培養和葯敏試驗,參照其結果用敏感的抗生素。
● 病因治療:及時治癒急性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並促使鼓膜癒合。積極治療上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扁桃體炎、慢性腺樣體炎、慢性鼻竇炎等。
● 靜止期以局部用藥為主:通常用3%過氧化氫溶液洗耳,棉簽拭乾或用吸引器吸凈,再滴入抗生素藥液。
● 活動期以清除病變、預防併發症為主,儘力保留聽力相關結構。
● ● 引流通暢者,以局部用藥為主,注意定期複查;
● ● 引流不暢者,應在局部控制炎症的同時,根據病變範圍,施行相應的乳突手術。
● ● 術中應在徹底清除病變的前提下,儘可能重建中耳傳音結構、以求保留或改善聽力。

危害


● 化膿性中耳炎可以導致聽力下降,影響生活質量及社會交流。
● 炎症遷延不愈,病情進展,可破壞鄰近骨質,造成顱內外併發症,如腦膿腫、硬膜外膿腫、面癱、眩暈、感音性耳聾等。

預后


● 化膿性中耳炎通過規範的治療,大多數患者患側耳朵可不再流膿,聽力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預防


● 注意避免感冒。
● 一旦得了急性中耳炎應積極治療,防止轉為慢性。

參考文獻


● [1] 田勇泉。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杜,2013.
● [2] 黃選兆,汪吉寶,孔維佳。實用耳鼻咽喉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 [3] 孔維佳。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杜,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