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炎性疾病

小腸炎性疾病

小腸炎性疾病是一組消化系統疾病,較為常見。常見的小腸炎性疾病包括克羅恩病、急性出血性腸炎、抗生素相關性腸炎、腸結核、腸傷寒等,也包括病毒和細菌或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腸炎、憩室炎、放射性小腸炎等。小腸炎性疾病是一組疾病,不同疾病,發病的機制有所不同,如克羅恩病出現全層腸壁出現肉芽腫性炎症改變,引起腸道擴張、腸腔狹窄,從而出現腸梗阻表現,甚至出現腸穿孔等。小腸炎性疾病的主要癥狀是腹痛、腹瀉、便秘、發熱等,不同的小腸炎性疾病癥狀既有共性,也各自有特點。小腸炎性疾病的具體類型不同,治療而有所不同,主要包括對因治療、對症支持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小腸炎性疾病可併發多種疾病,如腸梗阻、腸瘺與膿腫形成、腸穿孔、消化道出血、小腸腫瘤等。小腸炎性疾病經過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病情一般可以得到控制和有效緩解。部分出現嚴重併發症者,治療效果不理想,預后較差。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普通外科、感染科

病因


● 小腸炎性疾病是一組疾病,病因有所不同,部分疾病具有明確病因,另一部分疾病病因尚不明確。

克羅恩病

● 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感染、遺傳和免疫異常相關。

腸結核

● 腸結核是由結核桿菌侵犯腸道而引起,大多數繼發於肺結核。

腸傷寒

● 腸傷寒是感染傷寒桿菌后傷寒桿菌在腸道增生繁殖而引起,並與感染量、菌株毒力和機體免疫狀態相關。

急性出血性腸炎

● 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細菌感染、C型Welch桿菌的β毒素有關。

抗生素相關性腸炎

● 抗生素相關性腸炎是由於長期或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腸道菌群失調使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得以迅速繁殖而引起。

憩室炎

● 憩室炎是由於小腸憩室內食物殘渣長期反覆殘留而引起。

放射性小腸炎

● 放射性小腸炎是接受放射治療造成小腸黏膜缺血糜爛。

感染性腹瀉

● 感染性腹瀉主要是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感染引起。

癥狀


● 小腸炎性疾病的主要癥狀是腹痛、腹瀉、便秘、發熱等,不同的小腸炎性疾病癥狀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特點。

主要癥狀


● 腹瀉,為克羅恩病最常見的癥狀,一般無膿血或黏液。
● 腹痛,也是克羅恩病較為常見的癥狀,多位於右下腹或臍周,與末端迴腸病變有關。

其他癥狀


● 噁心、嘔吐、發熱、食慾減退等。

主要癥狀


● 腹瀉,腹瀉是潰瘍型腸結核的主要癥狀,多為糊狀便,嚴重者每天腹瀉可多達10餘次,糞便中可有膿血及黏液。
● 腹痛,最常見於右下腹,也可見於臍周,疼痛一般程度較輕。
● 便秘,便秘可與腹瀉交替出現。

其他癥狀


● 發熱、乏力、消瘦、水腫、腹部包塊等。

主要癥狀


● 發熱、頭痛、腹痛,為最早期的主要癥狀。
● 隨著病情進展,一般在發病5~7天出現持續高熱,患者極度虛弱,出現表情淡漠、反應遲鈍、昏睡等神經癥狀。
● 病情在第3周后,患者病情進入緩解期和恢復期,體溫逐漸恢復正常,上述癥狀可隨之消失。

主要癥狀


● 腹痛,為最常見的癥狀,常為臍周或上腹加劇性腹痛。
● 腹瀉、便血,一般在腹痛后出現腹瀉,起初為糊狀便,隨後變為黃水樣、果醬樣便,甚至呈鮮血狀或暗紅色血塊,糞便少且具有惡臭。
● 噁心、嘔吐,常與腹痛、腹瀉同時發作。嘔吐物可為黃水樣、咖啡樣或血水樣,亦可嘔吐膽汁。

全身癥狀


● 全身不適、乏力、發熱,虛弱、寒戰、神情淡漠、反應遲鈍等。

主要癥狀


● 無特異性癥狀,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瀉、腹痛、腹脹,為放射性小腸炎常見的早期癥狀,一般腹痛程度劇烈。
● 放射性小腸炎晚期主要為小腸吸收不良表現,如間歇性腹痛、脂肪瀉、消瘦、乏力等;出現不完全小腸梗阻,則表現為噁心、嘔吐、腹部絞痛等。

主要癥狀


● 腹痛,腹痛一般程度劇烈。
● 腹瀉,一般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大量綠色水樣便,另一種為黃綠色黏液便。

其他癥狀


● 發熱、腹脹、噁心、嘔吐等。

憩室炎

● 一般無明顯癥狀。
● 出現胃腸功能紊亂、小腸梗阻、小腸出血時,可出現腹痛、腹瀉、便秘等癥狀。

主要癥狀


● 腹瀉,細菌感染時多為黃色蛋花樣便或黏液膿血便,病毒感染時多為黃綠色稀便或水樣便,寄生蟲感染時可出現暴發性水瀉。

其他癥狀


● 發熱、噁心、嘔吐、腹脹、腹痛等。

檢查


● 確診小腸炎性疾病的檢查有血常規、糞便檢查、內鏡檢查、小腸X線鋇劑檢查、腹部CT、腹部磁共振、結核菌素試驗、傷寒桿菌培養、肥達試驗、腸毒素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小腸組織病理學檢查等。

血常規

● 急性出血性腸炎:血常規可見白細胞增多。
● 抗生素相關性腸炎:血常規可見白細胞增多,以中性粒細胞增多為主。
● 腸結核:血常規可見紅細胞沉降率明顯增快。
● 克羅恩病:血常規可見白細胞增多,紅細胞、血紅蛋白下降,紅細胞沉降率增快。
● 腸傷寒:血常規可見白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
● 放射性小腸炎:血常規可見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減少。
● 細菌感染性腹瀉:血常規可見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升高。
● 病毒感染性腹瀉:血常規可見淋巴細胞升高。
● 寄生蟲感染性腹瀉:血常規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升高。

糞便檢查

● 急性出血性腸炎:糞便常規可見大量紅細胞。
● 抗生素相關性腸炎:糞便常規一般無明顯異常。糞便檢測產毒型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或其毒素為陽性。
● 腸結核:糞便濃縮后可找到結核桿菌。
● 克羅恩病:糞便常規可見紅細胞和白細胞,糞便隱血試驗可陽性。
● 腸傷寒:糞便細菌培養可找到傷寒桿菌,可明確診斷。
● 感染性腹瀉:糞便塗片檢查可以發現紅細胞、白細胞、吞噬細胞及寄生蟲卵,有利於感染性疾病的診斷,甚至是確診的依據。細菌感染性腹瀉通過糞便培養可以分離出相關的病原,明確診斷。糞便直接或免疫電鏡檢查可以發現病毒顆粒,明確診斷。

內鏡檢查

● 克羅恩病:內鏡檢查是克羅恩病的常規首選檢查,包括結腸鏡、小腸鏡、小腸膠囊內鏡檢查。內鏡檢查特徵性表現為非連續性炎性病變、縱行潰瘍和卵石樣外觀,對診斷和指導治療有很大幫助。
● 抗生素相關性腸炎:內鏡下主要表現為黃白色隆起斑塊,假膜形成,可早期明確診斷。
● 放射性小腸炎:急性期表現為腸黏膜糜爛、出血、水腫,嚴重者可見潰瘍,病變常連續,後期可見纖維化和腸腔狹窄,有助於診斷。

小腸X線鋇劑檢查

● 克羅恩病:小腸X線鋇劑檢查可見小腸黏膜皺襞增粗,出現縱行裂隙狀潰瘍,腸腔內表現為小息肉樣或鵝卵石樣充盈缺損,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 腸結核
● ● 潰瘍型腸結核:小腸X線鋇劑檢查表現為腸壁潰瘍和邊緣不整。腸腔很難完全充盈,病變腸管有激惹表現,即排空迅速、充盈不佳,而在病變上下部分腸曲則充盈良好,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 ● 增生型腸結核:小腸X線鋇劑檢查表現為黏膜紊亂增生,呈數目眾多的小息肉樣改變,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 急性出血性腸炎:小腸X線鋇劑檢查表現為小腸輕度或中度擴張,小腸積氣,腸壁增厚,顯著水腫。
● 抗生素相關性腸炎:早期或輕型患者無特殊改變,晚期和病情較重者,可見結腸蠕動增快,黏膜增厚,腸曲痙攣、扭曲、黏膜潰瘍。
● 放射性小腸炎:小腸X線鋇劑檢查表現為鋇劑節段性充盈,小腸黏膜低平、蠕動減少、腸腔變窄。
● 憩室炎:小腸X線鋇劑檢查表現為憩室輪廓不整,其內黏膜增粗,常伴激惹征和排空遲緩,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腹部CT

● 克羅恩病:腹部CT難以顯示早期病變。對於多病灶病情嚴重者,腹部CT表現為腸壁節段性增厚、跳躍式分佈,腸腔狹窄變形甚至消失。增強CT掃描時,黏膜內環和漿膜外環明顯強化,呈靶征或雙暈征,腸壁或腸周血管聚集擴張,呈木梳征。

腹部磁共振

● 克羅恩病:腹部磁共振表現為腸壁增厚,增厚的腸壁內多發等信號小結節。對評估克羅恩病病情活動度有重要意義。

結核菌素試驗

● 結核菌素試驗強陽性,提示結核感染可能。

傷寒桿菌培養

● 血液、骨髓、尿液、糞便等傷寒桿菌培養可以分離到傷寒或副傷寒桿菌,可明確診斷。

肥達試驗

● O抗體1:80以上,H抗體1:160以上,或者恢復期血清抗體增高4倍以上,為肥達試驗陽性,提示傷寒感染可能性較大。

腸毒素檢測

● 腸毒素檢測陽性,提示存在感染性腹瀉。

分子生物學檢測

● 分子生物學檢測常用的方法是聚丙烯醯胺凝膠電泳(PAGE)和多聚酶鏈反應(PCR),可以發現特徵性的RNA電泳圖譜和病毒基因,確定病原,可對輪狀病毒進行分類和快速診斷。

小腸組織病理學檢查

● 克羅恩病:腸壁各層和局部淋巴結出現非乾酪樣壞死性肉芽腫,裂隙潰瘍深達黏膜下層或肌層,腸壁全層炎症,可明確診斷。
● 腸結核:病理檢查發現乾酪性肉芽腫,可明確診斷。
● 急性出血性腸炎:病理典型表現為壞死性炎症改變,可明確診斷。
● 抗生素相關性腸炎:病理檢查表現為由纖維素、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粘蛋白及壞死細胞碎屑組成的假膜。
● 放射性小腸炎:病理檢查主要表現為小腸黏膜非特異性慢性炎症改變。

診斷


● 結合病史、癥狀、血常規、糞便檢查、內鏡檢查、小腸X線鋇劑造影檢查、腹部CT、腹部核磁共振、結核菌素試驗、傷寒桿菌培養、肥達試驗、腸毒素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小腸組織病理學檢查等結果,醫生可以確診小腸炎性疾病。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克羅恩病

● 出現主要癥狀:腹瀉、腹痛。
● 血常規顯示白細胞增多,紅細胞、血紅蛋白下降,紅細胞沉降率增快。
● 糞便常規發現紅細胞和白細胞,糞便隱血試驗陽性。
● 內鏡檢查顯示非連續性炎性病變、縱行潰瘍和卵石樣外觀。
● 小腸X線鋇劑檢查顯示小腸黏膜皺襞增粗,出現縱行裂隙狀潰瘍,腸腔內表現為小息肉樣或鵝卵石樣充盈缺損。
● 腹部CT顯示腸壁節段性增厚、跳躍式分佈,腸腔狹窄變形甚至消失。增強CT顯示黏膜內環和漿膜外環明顯強化,呈靶征或雙暈征,腸壁或腸周血管聚集擴張,呈木梳征。
● 腹部磁共振顯示腸壁增厚,增厚的腸壁內多發等信號小結節。
● 小腸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腸壁各層和局部淋巴結出現非乾酪樣壞死性肉芽腫,裂隙潰瘍深達黏膜下層或肌層,腸壁全層炎症。

急性出血性腸炎

● 存在不潔飲食、蛔蟲感染病史,或早產兒、低體重兒有缺血缺氧病史。
● 出現主要癥狀:腹痛、腹瀉、便血、嘔吐、發熱。
● 血常規顯示白細胞增多。
● 糞便常規發現大量紅細胞。
● 小腸X線鋇劑檢查表現為小腸輕度或中度擴張,小腸積氣,腸壁增厚,顯著水腫。
● 小腸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壞死性炎症改變。

腸結核

● 出現主要癥狀:腹痛、腹瀉、便秘。
● 血常規顯示紅細胞沉降率明顯增快。
● 糞便濃縮后找到結核桿菌。
● 小腸X線鋇劑檢查顯示潰瘍型回盲部炎症所致激惹徵象,或增生型病變所致充盈缺損與狹窄徵象。
● 結核菌素試驗強陽性。
● 小腸組織病理檢查顯示乾酪性肉芽腫。

腸傷寒

● 有近期在傷寒流行區內生活或與傷寒患者密切接觸史。
● 出現主要癥狀:發熱、頭痛、腹痛、食慾減退等。
● 血常規顯示白細胞減少,嗜酸性粒細胞減少或消失。
● 血液、骨髓、尿液、糞便等傷寒桿菌培養分離到傷寒或副傷寒桿菌。
● 肥達試驗顯示O抗體1:80以上,H抗體1:160以上,或者恢復期血清抗體增高4倍以上。

抗生素相關性腸炎

● 有長時間使用廣譜抗生素史。
● 出現主要癥狀:腹痛、腹瀉。
● 血常規顯示白細胞增多,以中性粒細胞增多為主。
● 糞便檢測產毒型難辨梭狀芽孢桿菌或其毒素為陽性。
● 內鏡檢測顯示黃白色隆起斑塊,假膜形成。
● 小腸組織病理檢查表現為由纖維素、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粘蛋白及壞死細胞碎屑組成的假膜。

放射性小腸炎

● 有惡性腫瘤接受放射治療史。
● 出現主要癥狀:腹脹、腹痛、噁心、消瘦。
● 血常規顯示血紅蛋白、白細胞、血小板減少。
● 小腸X線鋇劑檢查顯示鋇劑節段性充盈,小腸黏膜低平、蠕動減少、腸腔變窄。
● 內鏡檢查顯示急性期為腸黏膜糜爛、出血、水腫,嚴重者可見潰瘍,病變常連續,後期為纖維化和腸腔狹窄。
● 小腸組織病理檢查顯示小腸黏膜非特異性慢性炎症改變。

憩室炎

● 出現主要癥狀:腹痛。
● 小腸X線鋇劑檢查顯示憩室輪廓不整,其內黏膜增粗,伴激惹征和排空遲緩。

感染性腹瀉

● 存在腹瀉前不潔飲食、飲水、接觸疫區、季節特徵、地區特徵等流行病史。
● 出現主要癥狀:腹瀉、發熱。
● 血常規顯示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升高,或淋巴細胞升高,或嗜酸性粒細胞升高。
● 糞便量、顏色及一般性狀發生改變。
● 糞便塗片檢查顯示紅細胞、白細胞、吞噬細胞及寄生蟲卵。
● 糞便培養或血培養顯示相關病原體陽性。
● 糞便直接或免疫電鏡檢查顯示病毒顆粒。
● 免疫學檢查顯示糞便中細菌、病毒抗原和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陽性。
● 腸毒素檢測陽性。
● 分子生物學檢測顯示特徵性的RNA電泳圖譜和病毒基因。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如慢性闌尾炎、潰瘍性結腸炎、腸型白塞病、腸套疊、惡性腫瘤引起腸梗阻等可出現與小腸炎性疾病類似的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癥狀。
● 醫生一般通過血常規、糞便檢查、內鏡檢查、小腸X線鋇劑造影檢查、腹部CT、腹部磁共振、結核菌素試驗、傷寒桿菌培養、肥達試驗、小腸組織病理學檢查等來排除其他疾病。

治療


● 小腸炎性疾病的具體類型不同,治療而有所不同,主要包括對症支持治療、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

對症支持治療

● 病情嚴重者需卧床休息。
● 加強營養,可給予腸內或腸外營養支持。
● 口服或靜脈補液,糾正水與電解質紊亂。
● 併發腸梗阻者需給予胃腸減壓。
● 抗生素相關性腸炎需立即停用原抗生素,可給予糞便移植。
● 發熱者需給予物理降溫。
● 腹痛者可給予阿托品或其他抗膽鹼能藥物。
● 防治休克,必要時可輸血、血漿、白蛋白、復方氨基酸。

藥物治療

● 克羅恩病:目前尚無特效療法。藥物治療可選用5-ASA、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或6-巰基嘌呤,對控制活動期癥狀有效。
● 腸結核:早期使用抗結核藥物治療可使病灶癒合,防止併發症。常用的抗結核藥物包括利福平、異煙肼、吡嗪醯胺和乙胺丁醇等。
● 腸傷寒:病原治療是治療腸傷寒的關鍵。氟喹諾酮類為首選,常用藥物為氧氟沙星和環丙沙星,但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忌用。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可選用頭孢曲松或頭孢噻肟。
● 急性出血性腸炎:可給予氨苄西林、氯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抗生素,可控制腸道內感染,緩解癥狀。
● 抗生素相關性腸炎:停用可疑抗生素,部分可口服甲硝唑或萬古黴素。
● 憩室炎:可給予環丙沙星和甲硝唑,防治感染。
● 感染性腹瀉:病毒感染和大多數細菌感染可自愈,主要給予上述對症支持治療。細菌感染病情較重者,可根據葯敏試驗給予敏感抗生素治療。寄生蟲感染者可根據所感染的寄生蟲種類給予驅蟲藥物治療,如阿苯達唑、甲苯達唑、甲硝唑、吡喹酮、噻嘧啶等。

手術治療

● 對於內科保守治療無效,出現完全性腸梗阻、瘺管與腹腔膿腫、急性穿孔或不能控制的大量出血等嚴重併發症,以及診斷上難以排除惡性腫瘤者,需採取手術治療。

危害


● 小腸炎性疾病可反覆引起腹脹、腹痛、腹瀉等不適,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 小腸炎性疾病可併發多種疾病,如腸梗阻、腸瘺與膿腫形成、腸穿孔、消化道出血、小腸腫瘤等。

預后


● 小腸炎性疾病經過早期診斷、及時治療,病情一般可以得到控制和有效緩解。部分出現腸穿孔、消化道大出血、惡性腫瘤等嚴重併發症者,治療效果不理想,預后較差。

預防


● 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后要洗手,不吃不潔食物,生吃瓜果蔬菜要清洗乾淨,嚴禁生食海產品。
● 安全衛生用水,不喝生水。自來水不能普及地區,需保護水源並進行飲水消毒。
● 保持身心健康,避免壓力過大、過度勞累,適當體育鍛煉,增強抵抗力,可以預防感染。
● 避免濫用抗生素,可有效減少引起抗生素相關性腸炎的風險。
● 惡性腫瘤放療患者,合理選擇放療劑量和放射範圍,輔以放療定位技術,可以有效預防放射性小腸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