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機欖

飛機欖

飛機欖(是種橄欖),和味雞公欖,飛機欖、雞公欖、卜卜欖,由鮮白欖秘制,飛機欖本名是甘草欖,是用甘草等藥材及鹽腌製造而成的,放了很久也不變壞,甘草味濃但好吃。是當年流行於省、港澳地區的一種銷售乾果零食的一種方法,歷史很長。過去飛機欖沿街叫賣,住在樓上的人需要時飛機欖就把乾果小吃飛上去。所以就叫飛機欖,由於有個公雞騎又叫公雞欖。現在只有廣州上下九路還有。

買欖簡介


飛機欖:發現時期不詳,在歷史書籍亦找不到線索,但在近代卻有很多。“飛機欖”,原來叫“卜卜欖”,賣欖人掛著一支嗩吶走天涯,邊走邊吹,因為吹出來的聲音就活脫脫像一個人在大叫“飛機欖——”而得名。一包一包腌好的橄欖有辣有不辣。傳說中因為家住三四樓的人太懶,最早時用繩子繫上籃子取欖給錢,但這比較慢買欖人後直接把欖包好投到樓上陽台,客廳中。後來,賣欖人練就一身功夫總可以把飛機欖準確無誤的投到各家各戶的陽台和窗戶上去,樓上人把錢再拋下來就可以了。

制欖史話


飛機欖
飛機欖
從前,香港、廣州的孩子們最感興趣就是賣欖的小販了。賣鮮白欖的小販上街叫賣時拉長腔調唱:“沙欖啵,茶滘貨,一分錢,買兩個。和味欖,唔好食,唔收貨!食落爽甜無渣啵!食過好食呢,再來買過!”唱得有板有眼,悅耳動聽,惹得行人駐足,掏出一分錢買他兩個。
賣雞公欖的花樣就多了。“嘀嘀嗒,嘀嘀嗒,嗒嘀嗒……”一陣嗩吶聲
響,接著有人喊:“雞公欖,一分錢,欖兩隻。”隨後,街頭出現一隻紙糊的七彩大公雞,孩子們歡叫著圍上去,買那些帶咸、甜、辣味的雞公欖。
賣“飛機欖”的小販則在街頭大喊:“飛機欖,飛上你天棚(天台)。”樓上的人只要將零錢丟下去,小販便會將一小包欖準確地擲到他手上。這是種絕活,如今已失傳。此外還有敲著木梆子(綠色鐵皮箱)賣欖的,稱為“卜卜欖”。

製作方法


飛機欖
飛機欖
"飛機欖"是很久以前的小吃,很多小朋友非常喜歡吃,甚至老人都喜愛吃。因為它酸中帶甜,所以非常美味!

歷史沿革


飛機欖
飛機欖
昔日中山的街頭小食特別豐富,品種繁多。通常連攤位也不設,一台流動小車、或是一挑貸郎擔,走到哪裡就擺賣到哪裡。
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甚至一想起就覺流口涎的首推那些咸酸濕小食,甘草梅、咸酸桃、酸木瓜、酸姜、酸蕎頭、酸辣椒……,大都用白醋泡製但製作方法因物而異,尤其是甘草梅,三、兩分錢一串,大約3-5顆。用小竹籤串著,咬下去酸眯眯,脆生生,食過後還帶有幾分甘草的餘味,簡直是妙極了。
所以做父母的老是要叮囑背著書包的兒女:千萬不要光顧。但看來效果未必很大,因為做父母的本身也常在朗食檔前停下步來。
只有食物的色香味還不夠,擺攤檔的人另有招徠顧客的辦法,例如賣甘草欖的就常在街上吆喝:“甘草欖,一分錢攬兩攬(一分錢兩顆欖)。”話語雖略帶不文,但聽多了也就習以為常。有的更自備嗩只吶等樂器,沿街吹奏,有個名為“大鄉里”的檔主,就能把兩支嗩吶同時塞進兩個鼻孔,一反常例,不用嘴而用鼻子吹嗩吶,用今天的話來說:那也是極“搶境”的!
賣欖的通常的叫法是“雞公欖”或“飛機欖”。極便宜一分錢就能買兩顆,一般是預選用紙包好。甘草欖是用甘草泡製的咸欖,有的還攔上辣椒末。為取吉祥之意,原煤名“和順檻”,後來為廣招徠,檔主常請人扎作一頭大公雞,自已鑽身在“公雞”腹內,沿街叫賣;當時馬路兩旁的樓層一般只有兩、三層高,樓上的人聽到吆喝,見到招牌“公雞”,從樓上扔下一、兩分錢,賣欖人就准克地氫欖穿插過窗戶飛擲到樓上,於是“雞公欖”又變成了“飛機欖”。
“飛機欖”的滋味鹹鹹實實,其實並不佳,那時的人們沒有更多的選擇,勝在方便,所以也普通接受了。隨著其後物質生活的富裕,本小利微的這類生意被淘汰是很自然的。不過,作為一種鄉土特色,一種民俗風情,舊瓶裝新酒,將它重現也頗有意思,計劃興建的孫文西路文化旅遊步行街“民俗風情館”,是可以將此列入計劃的。澳門為了活躍經濟,搞了一個面向低下層市民的消閑購物場所,稱之為“大笪地”。其中,傳統的龍舟說唱和雞公欖就被利用為“吉祥物”和招徠的賣點。這裡特刊出近照一幅,讓讀者也由此回味一下昔日的民俗風情:圖的右邊即為“飛機欖”;圖的左側是龍舟說唱藝人,請注意龍舟說唱藝人左手所執的木雕“龍頭”扣杖,這是復原了的最古老的龍舟說唱形式。中山還有坦洲的陳石等著名的老一輩龍舟說唱民歌手,但早已不再手執龍頭拐杖。看見這拐杖,不免令人聯想起開位小說中的丐幫。實際上,在舊社會裡,龍舟藝人員街賣唱討錢,在路人眼中與乞丐也沒有太大的區別,民間藝人社會地位的提高,是建國以後的事情。

買欖現況


飛機欖
飛機欖
“飛機欖”是許多老廣州非常熟悉的零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老行當已經逐漸遠離人們的生活,“飛機欖”也是其中之一。但在番禺,卻有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數十年如一日,用百年祖傳配方製作和售賣著極具傳統風味的“飛機欖”,深受市民喜愛。
制售“飛機欖”已有42年
在番禺區新水坑村,說起賣“飛機欖”的坤叔,幾乎是無人不曉。昨日下午,在村民的指引下,記者很容易就找到了72歲的陳耀坤家中。一進屋,首先見到的是七八個臉盆,裝滿了做好的“飛機欖”。坤叔介紹說,他每年6月~7月份便從市場購買生欖回來做“飛機欖”,一盆大概有30斤,從生欖到成品“飛機欖”大概需要8小時。他通常一次要做上兩三千斤,足夠賣一年的分量。
“我有個外號叫‘白欖坤’,這可是祖傳的名號!”坤叔告訴記者,他家是三代經營的“飛機欖”世家。“我爺爺當年下南洋,在新加坡賣‘飛機欖’;後來我父親在廣州賣,然後我繼承了下來。”坤叔30歲時接過父親的“飛機欖”手藝,至今已有42年。
以前,坤叔總是自己背著綠色的欖箱,手拎嗩吶,邊走邊吹邊賣。上了年紀,坤叔便叫上老伴一起,每逢周末和節假日,便到市橋的熱鬧處,擺上一個“飛機欖”夫妻檔,生意也非常好。
30年前一角買12顆欖
40年來走街串巷,坤叔親歷了廣州及周邊地區的種種變遷。他回憶,20年前,番禺還只是偏僻落後的小村,由於往返家中和城區非常不方便,坤叔便在當時仁濟路的更生旅店以2元/天的價錢租下了一間房,常駐廣州。“我的女兒從家裡坐船進城,把做好的欖帶來,我每天早上就去碼頭上接她。”“那時候的價錢是一角12顆,現在的價錢則是1元5顆。”
坤叔還回憶說,當年的六二三路、八旗二馬路一帶,有很多騎樓,居民們聽到嗩吶聲,就知道賣“飛機欖”的貨郎到了。懶得下樓的人便會從樓上把錢扔下來,然後坤叔便把包好的“飛機欖”用手直接拋上騎樓,“之所以叫‘飛機欖’,就是因這種送貨方式而得名。”
已經是72歲高齡,有沒有想過何時退休?坤叔表示,會一直干到做不動為止,“給自己掙點兒生活費,為子女減輕一點負擔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