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st Gen

蘋果的第一代手機

iPhone2G是蘋果的第一代手機,首席執行官即CEO史蒂夫·喬布斯於2007年1月9日在美國舊金山馬士孔尼發布,這代表iPhone首次問世,也是iPhone起源的開端。

外觀特點


iPhone2G採用塑料和加鋁的機身。
正面的下方為的按鍵為Home鍵。
後面大約五分之四為白色,其餘為黑色。
中上方為蘋果的logo。
左側面上方為開關靜音鍵,下則音量調節鍵。
右側面為無任何按鍵。
SIM卡卡槽位於頂部,底部為充電口。

界面


iPhone 2G
iPhone 2G

鎖屏界面

iPhone2G鎖屏大約為三個板塊
上方:數字時鐘
中部:鎖屏背景
下方:解鎖指示
這樣一風格蘋果一直延續到了iOS6
(注意:iOS6解鎖指示顯示的為"滑動來解鎖"
iOS5以前為移動滑塊來解鎖)

主界面

界面圖標為4x5的形式來規劃,圖標邊角
輕微的圓弧,整體大約為正方形(iOS7
及以上圖標扁平化)上方各種應用程序,
最下面一排為常用程序。由於當時的系
統版本,初代iPhone沒有壁紙,背景則
顯示一片黑色。

配置參數


iPhone 2G
iPhone 2G
名稱:iPhone2G
主屏材質:TFT
屏幕尺寸:3.5英寸
解析度:320×480
後置攝像頭:200萬像素
RAM:128MB
CPU型號:ARM11
CPU頻率:416MHz
網路模式:GSM

簡介


噩夢般的iPhone發布會
在第一場iPhone發布會前夕,蘋果工程師們的壓力到達了頂點。當時,原型機幾乎還無法正常工作,這場發布會對於喬布斯來說是一場賭博,而對於蘋果的工程師們來說,則是一場噩夢。
為了iPhone的發布,喬布斯自己排練了好幾天。但是直到綵排的最後一天,網路無法連接,電話無法撥通,甚至死機、自動關機的情況依然經常發生。而喬布斯依然無視大家的反對,堅持要現場演示iPhone,這讓工程師們陷入極度的焦慮之中。“一開始覺得能參加綵排是極大的榮幸,因為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參加,但沒過多久就覺得非常難受,”負責iPhone無線軟體開發的高級工程師安迪.格里格農(AndyGrignon)說道,“綵排時常聽到喬布斯大聲咆哮:‘如果失敗了,那都是因為你!’他並不想指責任何人,只是壓力太大,導致這些傷人的話脫口而出。”
這場發布會的排練戒備森嚴。發布會前幾天,蘋果員工在舊金山莫斯康展覽中心(MosconeCenter)後台搭建了一間電子實驗室,用來放置以及測試iPhone,另外又在旁邊隔出一間喬布斯專用的休息室。在實驗室和休息室門前甚至展覽中心的所有門口,都有警衛24小時值勤,任何人進出都必須經過電子身份認證,允許進出的人員名單全都經過喬布斯的審核。為了避免信息外泄,在產品發表會前一晚,喬布斯甚至要求參與發布會的所有人,包括燈光和舞台設備廠商,都必須住在展覽中心內。
為了讓iPhone原型機在發布會上正常工作,工程師們一直竭盡全力,解決著喬布斯的種種不合理要求。
一開始喬布斯便提出,當他現場展示iPhone的各項功能時,要把iPhone的屏幕投影在他身後的大屏幕上。為了達到這種效果,蘋果的工程師們耗時數周,在iPhone背面加裝了影像輸出模塊,再連上投影儀。
由於當時iPhone的WiFi連接不穩定,工程師們只好在台下藏好Wi-Fi信號發射設備,縮短無線信號傳輸的距離。此外,他們還要想辦法修改軟體,防止台下的觀眾佔用相同的無線頻率導致演示用的手機連接速度變慢。
為了確保信號的強度,AT&T特地在現場架設了可移動式的信號塔,同時蘋果工程師在取得喬布斯的同意之後,修改了展示用手機的程序,如此一來無論現場的信號強弱,屏幕上的信號強度都會顯示為滿格,“如果無線網路真的發生故障必須重啟時,我們不希望被觀眾發現,所以必須讓手機屏幕上的信號強度永遠顯示為滿格。”格里格農解釋。
然而,有一個最重要的問題一直無法解決:當時iPhone的內存容量僅有128MB,不能同時啟動多項功能。但喬布斯堅持要在發表會現場展示所有重要的功能,這讓工程師們捏了一把冷汗。最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只好在台上準備多台iPhone,讓喬布斯輪流使用。
等到產品發表會正式舉行的那一天,格里格農特地買了一瓶蘇格蘭威士忌,舒緩緊張的情緒。格里格農和其他蘋果公司員工坐在觀眾席的第五排,每當喬布斯完成某項功能的展示,負責的工程師或經理就喝下一口威士忌,釋放了兩年多來積攢的壓力。
難如登月的開發過程
自從iPod推出后,喬布斯就一直希望將收發電子郵件、打電話、聽音樂三大功能整合在一個設備上。但是,每當喬布斯和公司高層討論得出的結論都不樂觀,大家認為對於公司來說這是一種自殺行為。由於晶元和帶寬的限制,用手機來瀏覽網頁、下載音樂或者影片速度會很慢。至於用手機來收發電子郵件,黑莓手機早已佔領了這一領域的市場。
但喬布斯並未放棄任何可能。2003年時,蘋果甚至曾考慮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但是對當時的蘋果來說,這起收購交易的成本太高,蘋果根本無力承擔。
儘管困難重重,蘋果終究靠著自己的力量,開始了這項幾乎不可能的任務。2005-2006年間,蘋果設計了三個版本的iPhone。在這個艱苦的過程中,許多工程師離開了公司。參與這個項目的主管之一湯尼·費戴爾(13.84,0.00,0.00%)(TonyFadell)說,iPhone的開發堪比任務“人類首次登陸月球”,有太多的未知。
當時,喬布斯希望iPhone搭載Mac的OSX操作系統,但是要讓OSX順利在手機晶元上運行,就必須將程序縮小至原有的十分之一。為實現這一目標,工程師不得不重寫程序代碼,而且由於當時並沒有開發出實際可用的手機晶元,工程師只能暫時用模擬的方式測試程序代碼。
另一個難題是多點觸控技術。儘管多點觸控技術已經存在多年,但從來沒有人運用在消費性電子產品上,並且是將這項技術運用在小尺寸屏幕以及玻璃材質上。此外,蘋果還必須找到擁有這項生產技術的LCD廠商,並搶到他們的產能空擋。
此後,為了測試無線通信對人體的影響,蘋果還設立了測試實驗室,併購買了大量設備,運用大腦模型測試人類在使用手機時所受到的輻射強度。根據估計,為了研發第一代iPhone,蘋果總計砸下了1.5億美元的資金。
2006年,開發出第二版iPhone,鋁製機身,相當有質感,這是喬布斯和設計總監艾維的得意之作,但卻害慘了工程部門,因為金屬材質會阻礙無線通信的傳輸。喬布斯和艾維都是藝術家,但他們對於物理學一無所知,於是工程師們得費盡唇舌向兩位解釋其中的原理。
除了解決技術難題、每周80小時的超時工作,工程部門的另一個壓力是,不能和任何人透露自己的工作內容。蘋果內部門禁森嚴是眾所皆知的事實,但除此之外,項目成員出差時,還必須偽裝成其他公司的員工,絕不能讓對方發現自己來自蘋果;提供給某些供應廠商的電路圖和工業設計圖也都是假的,以免機密外泄,因此這些供貨商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產品是提供給iPhone使用,直到產品發布會之後,才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