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先鋒鎮的結果 展開

先鋒鎮

四川省南充市儀隴縣下轄鎮

先鋒鎮是儀隴縣轄鎮。原名觀音場,1942年置觀音鄉,1966年更名先鋒鄉,1992年改鎮。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城17公里。面積19.2平方公里,海拔418米。轄洛陽、翻身、石嶺、二郎、燕河、富山、江長、大眾、鐵佛、龍門、爭光11個村委會和先鋒街1個居委會。鎮辦企業有農機廠、農副產品加工廠和建築業。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兼產棉花、油菜籽。養殖豬、蠶、家禽等。

截止2020年11月1日,先鋒鎮常住人口7399人。

歷史沿革


原名觀音鄉,因場內觀音廟而得名。1966年改名先鋒公社,后改為先鋒鎮。
1933年,設觀音區蘇維埃政府。民國31年(1942)設觀音鄉。1950年1月,建觀音鄉。1958年9月,建立觀音鄉人民公社。1966年更名先鋒公社。1983年改為先鋒鄉。1992年9月,改為先鋒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位於東經106°14'35"~106°19'31",北緯31°35'43"~31°38'24"。地處儀隴縣西北部,東依老木鄉,東南與觀紫鎮為鄰,南鄰大儀鎮,西靠閬中市涼水鎮,北接閬中市金子鄉。人民政府駐洛陽村4組,距縣城85公里、南充市區170公里。

地形地貌

先鋒鎮
先鋒鎮
境內大部為深丘,地勢略為東低西北高,海拔一般在400~550米,最高點是富山樑山頂海拔725米,最低點富山村三岔河出口處海拔402米。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澇、風災、暴雨、低溫、雷擊等。暴雨雷電災害年年均可發生,年均可達3次以上。乾旱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6年7月,受災農作物3020畝,糧食減產56萬公斤。直接經濟損失130萬元。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屬長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燕子河由石嶺村入境,由南而西,從寒山村出境,境內河道長6千米。

礦藏資源

礦藏資源主要為磚用頁岩。

行政區劃


2011年末轄有富山、洛陽、大眾、鐵佛、爭光、龍門等11個村民委員會和洛陽社區。
先鋒鎮下村:
富山村洛陽村大眾村鐵佛村爭光村龍門村翻身村江長村燕河村石嶺村二郎村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末,轄區總人口1386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860人,城鎮化率20.6%。另有流動人口1500人。總人口中,男性7232人,佔52.16%;女性6632人,佔47.84%;14歲以下2251人,佔16%;15~64歲10033人,佔73%;65歲以1580人,佔11%;2011年人口出生率6.11‰,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長率2.8‰。轄區東西最大距離6.1千米,南北最大距離3.9千米,總面積20.77平方千米。其中陸地19.4平方千米,水域1.37平方千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67.50人。總人口9360人(2017)。
2021年7月,儀隴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先鋒鎮常住人口7399人。

民族

總人口中全部是漢族。

經濟


農業

耕地面積0.86萬畝,人均0.66畝,以種植水稻、小麥、玉米、蔬菜為主。2011年農業總收入3215萬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6.1%。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紅薯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蔬菜為主,養殖業以豬、羊、家禽、蠶為主。

工業

以釀造、建築建材為主。2011年工業生產總值1680萬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4.5%。擁有工業企業6家,職工48人。實現工業增加值20萬元,比上年增長4.8%。

商業

2011年末有商業網點185個,職工363人。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75萬元,集貿市場3個,年成交額500萬元。
財政金融
2011年財政總收入930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670元。2011年末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0.82億元,比上年增長18.5%,各項貸款餘額3539萬元。
產業結構調整
1、基地建設。在翻身村、鐵佛村、龍門村建成“生豬良繁基地”,年出欄7100餘頭;在大眾村建成100畝“食用菌基地”,年收入12萬元;在鐵佛村、燕河村投資50萬元,建成“兔業養殖繁育基地”,年收入28萬元;2008年糧經比例調整為5.8:4.2。2、畜牧業。全鎮飼養生豬70頭以上的大戶6戶,30頭以上的23戶,飼養能繁母豬836頭,保持人平出欄生豬1.2頭以上,小家禽人均出欄20隻以上。3、蠶桑業。培養養蠶大戶49戶,春芽接220餘畝,全鎮發蠶種952張,超額完成了縣級下達的訂種任務。同時,投入資金補助蠶農建室外蠶台80餘處,推廣方格紙板簇5700餘張,建立蠶業合作社6個,小蠶工育室4處,確保了蠶桑產業的有序運行。4、兔業。購回種兔350餘只,新添兔籠2700餘孔,其中預製兔籠1500餘孔,種兔引進及兔籠建設均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目標任務。培訓養殖戶5次,成立了燕河、鐵佛兩村養兔協會2個,全年共計出欄商品兔34162隻。

交通


境內有1條縣道公路。村村通公路,通村公路56千米。
日發周邊場鎮和過境客運汽車25班次,日均客量320餘人次。

社會


人口計生率為98.3%,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5‰,人口出生率為7.1‰,計劃生育“三結合”幫扶工作落到實處,兌現獎勵資金15萬元;全鎮共有1540名學生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9.5%,教育軟硬體設施己通過縣教育部門評審。全鎮有11742人參加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100%,場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35%;2008年全鎮新實施農村低保人員130人;村道公路入戶率90%,有線電視入戶率75%,共安裝程式控制電話1291部,入戶率37%,無線電話入戶率92%;社會福利事業進一步發展,解決下崗企業超齡人員養老保險38人;場鎮建有文化站1個,有線廣播電視站1個,鎮衛生院1所,村村建有衛生醫療站。

教育

2011年末有幼兒園6所、小學5所,初中1所,在校學生共2019人,專任教師124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

文化事業

2011年末有鎮文化站1處,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2處,各類圖書室8個,藏書0.75萬冊,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
有鎮廣播電視網路公司1個,現有有線電視用戶2350戶,入戶率85%。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有鄉鎮衛生院1個、門診部(所)4個,村衛生站11個,床位25張,每萬人擁有病床18.1張。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藥劑人員3人。2011年完成診療0.65萬人次。11個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22萬人,參保率94.2%。

社會保障

2011年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3戶,人數48人,支出10.5萬元,月人均165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30戶,人數552人,支出45.04萬元,月人均68元;醫療救助18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71人次,共支出7.8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96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2.72萬元。社會事業費28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2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0人。社區服務機構1個。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280萬元;基金支出260萬元。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2萬人,參保率94.2%。
給排水
1986年建成先鋒自來水廠,年供水3萬立方米。
供電
有供電所1個,通電率100%,年用電量40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9.98%,供電可靠率99.92%。
天然氣
2006年接通天然氣管道,2011年末天然氣用戶345戶。
園林綠化
2011年鎮駐地綠化面積1200平方米。
基層組織建設
發展新黨員38名,培養入黨積極分子89人,分期、分批對全鎮376名黨員、116名村、組幹部和89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培訓,提高了全體黨員幹部的政治思想素質和理論水平。走訪全鎮貧困黨員200餘戶,收集意見和建議127條,並全面進行了整改。
惠民政策
實施森林管護1.2萬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700畝,栽植柏樹2000株,榿木樹苗5000株,隨後制定了嚴格管護責任制度,兌現退耕還林補助資金14萬元;糧食補貼85萬元;家電下鄉補助7萬元;農民住院補貼57萬元;有龍門、二郎2個村使用國家新農村建設資金80餘萬元;486人享受國家不安全飲用水補助。
災后重建
因“5·12”汶川特大地震,全鎮受重災39戶,重災人口300多人,800多戶農房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受災人口達4325人。災情發生后,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一是迅速成立抗震救災領導小組,以黨委書記為組長,鎮長、副書記、副鎮長為副組長,積極開展災后自救。二是積極組織廣大黨員幹部捐款捐物,先後兩次募捐共計人民幣24156元,繳納特殊黨費13210元。三是解決重災戶災后重建資金74.8萬元,已恢復重建房屋39戶,安排農房維護加固資金47萬元,對265戶農房進行了維護加固,2008年底全面完成恢復重建任務。
基礎設施建設
鎮政府出台了《先鋒鎮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村道公路建設的規定》,至年底共建成3條村道公路幹線,總里程146公里,76個村民小組受益。在新農村建設中,鐵佛、龍門、二郎、燕河4村分別建成泥結碎石路2.8公里、5公里、5公里、2.1公里;先後共投勞32000個,投資52萬元,新建提灌站1個,配套農渠3000米,新修山平塘11口,石河堰7處,整治維修各類水利工程27處,新建飲用水井150個,基本解決了全鎮人畜飲水和工農業生產用水的需求。
郵政通訊
2011年末有郵政局1個,電信服務網點14個。信息通訊網路全覆蓋,通訊便捷。
水利建設
2011年末有水庫3座,水渠3千米,灌溉面積1.1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