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瑪格麗特·米切爾的結果 展開

瑪格麗特·米切爾

美國現代著名女作家

瑪格麗特·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1900年11月8日-1949年8月16日)1900年11月8日出生於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曾獲文學博士學位,擔任過《亞特蘭大新聞報》的記者。美國現代著名女作家。

1937年出版《飄》。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瑪格麗特·米切爾少女時期
瑪格麗特·米切爾少女時期
三四歲時,她就喜歡聽關於亞特蘭大歷史的故事。她的外祖母時常坐在房前的門廊上,給坐在自己膝上的小瑪格麗特指點著一條一直穿過後院的南部同盟的戰壕。一戰的風波第一次讓瑪格麗特體驗到了戰爭的真實與殘酷。頭一回,她意識到生命的可貴。童年時代聽過的可怖戰爭故事像幽靈一樣回來糾纏她,此時她開始經歷噩夢與失眠的痛苦,這也將折磨她一生。

工作經歷

1934年成為一名大牌記者,從事她所喜歡的寫作。

寫作經歷

1936年6月30日問世《飄》,打破了當時的所有出版紀錄。小說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所獲得的巨大成功,讓它更加聲名遠揚,以至於截至上世紀70年代末期,小說被翻譯成27種文字,暢銷全球。在1937年榮獲了普利策獎和美國出版商協會獎。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母親梅貝莉。

情感生活

1918年結識了一名青年軍官——克利福特·亨利少尉。
1934年一直支持和深愛她的約翰·馬什結合。

健康狀況

1949年8月16日因車禍逝世。

獲得榮譽


獲獎時間獲獎作品獎項名稱獲獎結果
1937普利策獎(獲獎)
美國出版商協會獎

人物評價


【我讀瑪格麗特·米切爾】
拋諸去日,緊握朝陽
朝海專欄
偏執的無神有鬼論者,因為信仰文字與音符的傾訴力量而投身到孜孜不倦地創作中去。崇尚金屬精神的不靠譜女主唱,要寫遍人性醜惡也要樂觀犯二的拖稿小說作者,無可救藥的古典文學痴迷幻想家。新浪微博:@朝了個海的貓
人們無法選擇生活帶來的痛苦,卻可拍一拍身上的土,起身緊一緊拳頭,笑著說一句:“明天將是新的一天。”
說起上個世紀里美國的女作家們,便不得不提起一個傳奇的名字。她一生只出版了一部作品,這部作品給人們帶來的衝擊之大,從它一經出版,前六月的發行量便高達1000萬冊,日銷售量最高達到5萬冊中可見一斑。如此叫好又叫座的成績,使它在1937年榮獲了普利策獎和美國出版商協會獎。更不用提小說改編的電影所獲得的巨大成功,讓它更加聲名遠揚,以至於截止70年代末期,小說被翻譯成27種文字,暢銷全球。
瑪格麗特·米切爾絕對稱得上是美國文學史上一顆最為璀璨的明星。
瑪格麗特·米切爾之墓。
瑪格麗特·米切爾之墓。
她出生在1900年那個新世紀的開始,象徵著一切消亡與一切誕生的時代。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市是她的故鄉。父親是律師,曾擔任亞特蘭大市歷史學會的主席。作為南北戰爭中落入北方將領舒爾曼手中的南方要塞,那個燃燒的夜晚成了每個亞特蘭大市民們津津樂道的故事。受到父輩們的影響,瑪格麗特自小便對那個未知的戰爭年代充滿好奇,這好奇敦促著她探尋一切歷史的痕迹。她騎馬與老兵出遊,聽他們講述戰爭的故事,再加以肆意想象。這些想象出來的故事,只怕正是日後那個偉大故事的雛形。
瑪格麗特極善於從眼睛來描寫人物特點,常常寥寥數筆便能使人活靈活現。她不喜隱喻,不用複雜的形容辭藻,不愛華麗的排比句式,更拒絕朦朧婉轉的表述。她只是忠實地、利落地,將自己腦海中浮現的臉龐如實描繪出來。常常覺得,米切爾用於寫作的筆必定有著極其鋒利的筆尖,才助她寫作時如風般迅疾而不拖泥帶水,席捲之後,隱隱現出女性的柔美之感。小說一開篇便是極鋒利的一句:“斯嘉麗·奧哈拉長得並不漂亮,但是男人們像塔爾頓家那對孿生兄弟為她的魅力所迷住時,就不會這樣想了。”然而犀利過後,她又細細地公正地描述了這位女主角的長相,像是怕人想象不出似的,一眉一眼都實打實地寫在紙上。最妙處是寫眼睛。斯嘉麗貓一樣狡黠的綠眼睛,瑞德巴特勒戲謔而帶著暖意的黑眼睛,阿希禮憂鬱的淡灰色瞳孔,玫蘭妮母鹿般溫順的棕色瞳孔,處處透著它的靈魂,每每都比人物動作更快地反應出情感。即便是瑪格麗特本人有意貶損的人物,她也調皮似的著意從眼睛落筆,像她借斯嘉麗之口形容英迪亞的睫毛稀疏如母兔,當真是又形象又刻薄,叫人忍不住也學著瑞德巴特勒一樣,低低壞笑出幾聲來。
寫人寫實,寫事更加真實,這是瑪格麗特明顯不同於其他女性作家的一點,她的文法似乎更像她個性本身,說的再直白些,或許更像她筆下的斯嘉麗一樣,毫不避諱。細觀瑪格麗特的一生,樁樁件件,似乎都能和她筆下的故事有所牽連。《飄》的故事落腳於真實的歷史背景,取材於可信的歷史故事,再加上米切爾本人的個人經歷,幾乎是真實到觸手可及的地步。譬如她從小生活的菲茨塔拉德莊園便成了文中野餐烤肉的重要場景,阿希禮的原型便是瑪格麗特年少時初戀的那位早亡的英俊軍官,而斯嘉麗的幾段遭遇更赫然就是米切爾自己生活中不幸的投影。母親的病逝為瑪格麗特的人生投下了巨大的陰影,她從不得不成為父親與兄弟的支柱,到失去生的活力而選擇逃避,這和文中的斯嘉麗是多麼異曲同工!唉,若不是生活中有著真真切切的痛苦,人們如何從她的文字里讀得出那麼多無可奈何的嘆息呢。
瑪格麗特·米切爾工作照
瑪格麗特·米切爾工作照
事實上,作品中處處流露出的溫厚的女性主義光輝,也是瑪格麗特所獨有的。她的外祖母曾是亞特蘭大最為激進的婦女組織的主席,常常站在公眾場合的凳子上,用傳教士佈道式的口吻高聲譴責著社會對女性的不公。瑪格麗特想必受其影響頗深,然而卻未如此激進。她用一種緩緩的,卻堅定的方式訴說著女性的獨特力量。瑪格麗特不曾大肆批駁老舊的陳詞濫調,只用一個個堅韌獨立的女性剪影,描畫出一個個戰爭中還能挺起胸膛的南方淑女。當讀到斯嘉麗站在十二橡樹莊園的廢墟中,對著殘陽發狠念出的誓言時,不知多少姑娘顫抖著蓄滿了雙眼的熱淚,手掌也忍不住緊緊捏住一個小小的拳頭,心裡默默念著:明天將是新的一天,明天將是新的一天。
《飄》的成功也不能不歸功於約翰·馬什,這個白天做廣告人辛苦賺錢,晚上為妻子瑪格麗特充當編輯的慧眼伯樂。馬什的出現當真拯救了當時陷入屈辱和痛苦的瑪格麗特,他賞識她的天賦,鼓勵她閱讀創作,為她“捨棄一切去擁抱這種天賦”。總覺得馬什對於瑪格麗特而言,正是斯嘉麗身旁的瑞德巴特勒,是良師益友而又含情脈脈的存在。或許我們也不該抱怨那些不能抓住的愛情,不必痛苦流連於難以完整的慾望。實在是不錯過錯的,便不能遇到對的。瑪格麗特的初戀若不夭折,世上便必然少了這樣一部偉大的作品。斯嘉麗若不曾失去阿希禮,又如何體會到瑞德的可貴與美好呢?只盼世人多有瑪格麗特一半的幸運,而少一分斯嘉麗的懵懵懂懂,渾然不知吧。
《飄》為瑪格麗特米切爾帶來了空前的名聲與財富,卻也帶來了巨大的困擾。她曾希冀的寧和生活,從此一去不復返。實則瑪格麗特已在作品中抒發了這樣的無奈,人們無法選擇生活帶來的痛苦,卻可拍一拍身上的土,起身緊一緊拳頭,笑著說一句:“明天將是新的一天。”
人物觀點
儘管米切爾生前從未公開支持奴隸制,但其作品卻包含了對北方的不滿,以及對往昔奴隸主生活的懷念。米切爾既不認為奴隸制是壞事,也不贊同黑人與白人平等的觀點。
關於逃亡奴隸
亂世佳人
亂世佳人
對三K黨的態度
三K黨是內戰結束后在南部形成的一個是種族主義的代表性組織,奉行白人至上主義。但在《飄》中,卻把三K黨描繪成保衛白人婦女的俠義團體。整個第四十五章描寫了三K黨帶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事迹”。小說中所有的“真正的南方人”都參加了三K黨:媚蘭、希禮,以至連斯佳麗的第二個丈夫——那個“向來精神萎靡,無所作為”的甘扶瀾——也是三K黨員,而且為了給自己的受了黑人襲擊的老婆報仇,“光榮殉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