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星鏡
導星鏡
導星鏡,附加在主望遠鏡鏡筒上用以監視導星的望遠鏡。它的作用是保證主望遠鏡精確跟蹤被觀測天體﹐一旦導星偏離正確位置﹐就通過望遠鏡的驅動裝置加以糾正。
為了能迅速地搜尋到待觀測的天體,常常在主鏡旁搭載一個小型天文望遠鏡,它就是尋星鏡。尋星鏡一般都採用折射式的天文望遠鏡。它的光軸與主鏡光軸平行,這樣才能保持與主鏡的目標一致。尋星鏡物鏡的口徑一般在5~10厘米左右,視場在30~50左右,放大率在7~20倍左右,焦平面處裝有供定標用的分划板。觀測時,先用尋星鏡找到待觀測的天體,將該天體調到,視場中央。這時,該天體自然也就在主鏡視場中央。
主鏡在進行較長時間的觀測時,為了及時糾正跟蹤中的誤差,在主鏡旁設一個起監視作用的望遠鏡,它就叫導星鏡。天文普及用的望遠鏡也就用導星鏡代替了尋星鏡。
導星鏡一般採用折射光學系統﹐也有採用反射或折反射卡塞格林系統的(見卡塞格林望遠鏡)。口徑大小視所用導星的星等而定。為了能在較大的天區內找到足夠亮的導星﹐應有適當大小的視場﹐一般為1°左右。為了能覺察導星的微小偏離﹐目鏡須有足夠高的放大率。但這樣一來﹐通過目鏡觀測到的視場便達不到1°。

導星鏡
導星鏡就是負責導星的鏡子,由於為了提高赤道儀的精度,導星鏡作用就是使 赤道儀更好的跟蹤(類似於人眼),把成像傳至電腦(類似於人腦),電腦計算后糾正 赤道儀的偏移,使主鏡始終跟蹤星體。
導星鏡要求比主鏡焦距長(通常600-1000mm),這樣導星鏡造成的誤差在主鏡中就可以減小。

尋星鏡
導星鏡是為了跟蹤目標而設的。在以往人肉導星的時代,為了能有高的精度,一般導星鏡的焦距應該比主鏡長。焦距越長,導星的精度就越高。而由於CCD技術的發展,現在進行天文觀測已不需要人肉導星,由於導星CCD的像元很小,對導星鏡焦距的要求降低了很多,通常200mm焦距的導星鏡就已足夠。
為了方便導星一般要找比較亮的星進行跟蹤,而我們拍攝的目標卻不一定是這個亮星,有時候甚至可能是肉眼看不見的星雲。也就是說,導星鏡可以不與主鏡完全同軸,導星鏡看的目標可以不是主鏡的目標,但由於大氣折射影響,導星鏡與主鏡指向不宜差別過大,否則反而不利於精確跟蹤。離軸導星(OAG)往往是高精度導星的最佳選擇。
實際上,你不需要一個太長焦距的導星鏡,特別是如果你用的是自動導星。太大的放大率時,你的自動導星器就會追逐seeing、風與赤道儀的誤差。因此,用8公分的短筒或是wo66,不失為一個好的導星鏡。長筒版本就稍嫌過度些。有同好是使用C90的馬克蘇托夫鏡+減焦鏡,他也獲得蠻好的導星效果。
舊的經驗法則是當用底拍來攝影時,導星鏡至少要主鏡 系統的1/2,且當手動導星時,你需要它等於或是優於你的主鏡系統。你也不要導星誤差高於導星的寬度,以免星點拖線。但當CCD在業餘天文同好中流行時,這個法則就如底片般快速的消失。

尋星鏡
只是也發生一個現象:用良好赤道儀的話,即使用到像pecial borg這樣的小導星鏡也可以導星成功,所以記住:導星的第一個基本,就是赤道儀的本質要良好,赤道儀本質良好,幾乎隨便導都準確。
然而沒有良好赤道儀的同好也不必氣餒!就是多學一下如何調整赤道儀和導星 參數而已。照以上的文來說,經濟上不許可的,就買8公分短焦的來導就可以,口徑大就很容易找得到導星,不必再動到粗微調。
而導星鏡的架設,還是以雙環為最穩固!但也是較難調整的一種方式。不過這種其實也不會多難調,就是有時候要用手小扶一下鏡筒,多練習一下,就會覺得也是蠻好用的。
用微調的微動雲台,特別是有 彈簧式的要小心彈簧支撐會有微量的移位。有的久而久之,要多檢驗一下是否有鬆弛的現象。
主要還是要看導星時跳的數值而定,通常無論使用怎樣的焦距,最好都能控制到可以穩定的定住不動而沒有修正是最理想的,這就端看個人對對極軸、調整平衡、調整馬達與齒輪的咬合,還有一點我之前發現的:齒輪間上點潤滑油,還真的是有差!導星時noise也比較少,也平較平順些,可能它的黏稠性多少抵消一些震動,齒輪 金屬間的摩擦力而更為平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