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控制
審計控制
審計控制是指根據預定的審計目標和既定的環境條件,按照一定的依據審查、監督被審計單位的經濟運行狀態,並調整偏差,排除干擾,使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運行在預定範圍內且朝著期望的方向發展,以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審計控制是對反映企業資金運行過程及其結果的會計記錄及財務報表進行審核、鑒定的控制。主要有三種類型:(1)由外部審計機構的審計人員進行的外部審計;(2)由內部專職人員對企業財務控制系統進行全面評估的內部審計;(3) 由外部或內部的審計人員對管理政策及其績效進行評估的管理審計。
審計控制包括:財務審計、管審計
財務審計控制指財務,檢查核帳、憑證、財,判斷財務列綜合計項否準確誤,否賴。
管審計則檢查組織管壞,改管提效率效益。
審計控制是通過審計活動對運用組織資源的業務活動的一種控制或者是業務控制的一種再控制,旨在使之符合組織的目標。其特點可以概括如下:
1、審計控制的目標是合規性和效益性,通過審計控制使組織中納入審計控制範圍的業務活動提高合規性和效益性水平。
2、審計控制的內容是組織的業務活動,而不僅僅是財務活動;只要這些活動利用組織的資源,而不僅僅是資金、資產。
3、審計控制的方式是過程式的,包括事前事中事後;而不是僅僅是結果式的、事後的。
4、審計控制的範圍不僅僅是業務活動的結果,更主要的是結果產生的機制。
5、審計控制的性質是一種重點控制,而不是全面控制。納入審計控制範圍的是組織的重大項目、大額資金、重要資產、資源。審計控制遵循重要性原則。
第一,審計控制的範圍是業務活動,而業務活動的改進是產生效益的源泉。
審計控制不局限於財務活動,而是利用組織資金、資產、資源的業務活動。而提高效益、創造效益正和業務流程改進、業務控制優化緊密相關。只有在對組織業務及其控制深入研究與把握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發現效益提高之源,為找到創造效益之路打下基礎。
第二,審計控制的方式是過程式的,只有這樣才能發揮預防控制的作用,切實提高效益。
與“結果式審計”只是檢查和評價不同,“過程式審計”在檢查和評價之外,更好地體現了審計的預防控制職能,並通過控制職能的履行,促進了效益的提高或直接創造了效益。其道理在於,在過程審計中,把原來結果審計中的審計依據變成了審計對象。例如,在建設項目全過程審計中,作為工程結算審計(結果審計)依據的招標文件、工程合同等資料在工程全過程審計中變成了審計的對象,這就使得招標文件、施工合同中對於建設方的不利因素得以避免,使得工程造價在招投標階段得到有效控制。
“過程式審計”可以在過程中發現業務活動中存在的潛在風險,做到規範管理、防範於未然;可以通過對管理過程的控制來實現效益。而“結果審計”作為一種事後的檢查,只能發現過去業務活動中已經存在的問題,雖然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但是,如果採取這種方式來開展效益審計,那麼,審計所能帶來的效益就大打折扣甚至於事無補。所以說,“過程式審計”能夠解決“結果式審計”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過程式審計”更有利於效益審計目標的實現。
“過程式審計”融入了“事前審計”、“事中審計”的成分,變事後檢查為事前控制,變“事後沒辦法”為“事前有辦法”,才有效益之產生。而對於事前、事中審計的認識,目前,仍然存在著分歧。分歧主要在於:開展事前、事中審計是否有越位之嫌?本文認為,只要堅持這樣一條原則就夠了,即:在過程式效益審計中,必須堅持由業務管理方(被審計方)先提出意見或方案,審計方再進行審計。不能因為是效益審計就共同商量或先行提出意見,那更象是諮詢而不是審計。例如,在工程全過程審計中,對於施工方提交的工程洽商,必須堅持先由工程管理方初步審核,再由審計方審計,而不能管理方先來徵求審計方意見再做初步審核。
第三,審計控制更加關心機制的解決,而機制解決才是提高效益的根本之策。
審計控制要使得組織業務活動提高合規性和效益性水平,而這種提高往往是通過建立機制而不是個案解決的。而且這種機制往往不是通過組織部門內部控制機制所能夠解決的。一般而言,如果通過部門內部控制機制就能夠達到組織合規性和效益性目標,就無須通過審計控制這一方式。審計控制的實施,從機制上解決了提高效益的根本之策,能夠更好地實現效益審計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