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的結果 展開
- 1986年柯一正執導電影
- 2019年鄭秀文演唱歌曲
- 歌曲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1986年柯一正執導電影
台灣電影《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由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於1986年出品。該片由柯一正執導,丁乃竺、胡茵夢、徐明等領銜主演。影片以一群小學同學畢業后的幾次同學會的舉辦為線索,表達各人的發展與際運,同時也牽扯出每人的童年往事。
出品人 | 許新枝 |
監製 | 林登飛 |
導演 | 柯一正 |
副導演(助理) | 張志勇、茅培格、王明偉、曾琬玲 |
編劇 | 小野 |
攝影 | 林鴻鍾 |
剪輯 | 汪晉臣 |
道具 | 張大洲 |
美術設計 | 張季平 |
服裝設計 | 朱靜文 |
燈光 | 甄復興 |
錄音 | 忻江盛 |
場記 | 林文卿、張哲章 |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電影劇照](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f/4/mf49d9793bcba95aa3c94d00f014d47fe.jpg)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電影劇照
製片人:徐國良
助理製片:謝振嵩
策劃:趙琦彬
作曲:姚凱祿
編曲:蕭唯忱
化妝:曾志琪
髮型:李承志
劇照:陳顯元
場劇:藍大鵬
場務:張占勝;朱培基
木工:侯節玉
影片講述一群鄉下小學同班同學在小學時代的種種,並且在一位負責任職的女老師教誨下的趣事。
他們畢業后第一次的同學會是在高一那年,他們相偕回到母校探望小學班主任徐老師,結果在郊遊時發生了不幸的事件,徐老師的丈夫為救落水的同學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第二次同學會是他們大學畢業后初踏入社會工作,中間穿插了同班同學間的感情演變,似乎每個人都不滿意現狀,徐老師繼承亡夫的志向,正從事於低能兒的特殊教育工作,同時在了解每個人的際遇后,分別地開導他們並且給予啟示。
當他們分別接近四十歲時,又舉辦了第三次的同學會,經過一番奮鬥后,每個人都已發揮所長,在自己的行業中有了成就,這次的聯歡會主要的是協助女老師特殊教育所遭遇的困難,在這當中各人表面上各有成就,實際上都有各自的心事,而在聚會後大家又重返母校,徘徊在校園相互回憶童年往事的美好片段中。
導演柯一正是新電影時期中生代的新銳導演,編劇小野是年輕的劇作家,演員陣容包括了胡茵夢、徐明、文帥、丁乃竺、陶德辰、張富美、葛小寶等人,均是在20世紀40年代初期成長的演員,故事的敘述背景也正是同一時代,所以扮演的角色正是每個人內心的感受,於是乎自然地表達出最原始也最完整的演技效果。
在電影之中,柯一正以一群孩子們從純真年代所積累起來的生活體驗,來折射現代生活觀念的退化與變遷。從成年之後的二次聚會,到集體參加老師的葬禮,每一個人都已經在不同的時期中悄然改變了自己。原本純潔真摯的友情,轉眼變為了冷漠與自私,他們也學會了謊言與欺騙,還有些人早已經墮落得薄情寡義,為了滿足自己的貪慾而不擇手段。然而這些無形中的改變,其實也源於人們面對複雜起來的生活的迷惑與無奈,當他們再次聚首,共唱那首感懷少年時光的老歌時,他們彷彿才找到了自己、也看清了自己,又依稀拾起了當初年少時純情而真摯的影子。這樣探討現代都市青年生活觀念以及道德溯源的手段,是極為討巧也極為簡潔明了的。
20世紀80年代以柯一正等電影人所代表的是一種有別於侯孝賢與楊德昌等人的另一種電影詮釋方式,幾乎是以極為傳統的電影手段去展現現代社會的影象,這更接近台灣人的現實生活層面,很容易被認同。之所以電影一度在當年學界以及校園中取得良好的口碑,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1986年第23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原創劇本:小野
1986年第31屆亞太電影節記者特別獎:胡茵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