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厥陰心包經

十二經脈之一

十二經脈之一,手三陰經之一,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上接足少陰腎經於胸中,下接手少陽三焦經於無名指。經脈分佈於胸脅、上肢內側中間、掌中、中指。其絡脈、經別分別與之內外相連,經筋大體分佈於經脈的外部。本經首穴是天池,末穴是中沖,左右各9穴。

簡介


● 英文名稱:Pericardium Meridian(PC)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經絡

古籍摘選


●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靈樞•經脈》)

名詞解釋


● 十二經脈之一,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向下通過橫膈至小腹,聯絡上、中、下三焦。胸部支脈出於乳頭旁之天池穴,沿上肢內側中線下行至中指指端,即中沖;每側共9穴。

百科解讀


經名由來

● 陰陽學說貫穿於整個中醫理論,內為陰,外為陽;臟為陰,腑為陽。走行於人體內側(腹側面),隸屬於一臟者,命名為陰經;走行於人體外側(背側面),隸屬於一腑者,命名為陽經。
● 經脈中,陰氣輕重、陽氣強弱有別,因此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太陰、厥陰、少陰,代表陰氣由輕到重;太陽、少陽、陽明,代表陽氣由強到弱。
● 上為手,下為足。走行於上肢的經脈,經名前冠以“手”字;走行於下肢的經脈,經名前冠以“足”字。
● 手厥陰心包經之脈,走行於上肢內側中線,故屬手三陰經之一,該經隸屬心包,故名心包經,該經在三陰經中陰氣居中,故名厥陰。

經脈循行

● 手厥陰心包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裡,上接足少陰腎經,下接手少陽三焦經。分佈於胸脅、上肢內側中間、掌中、中指。

主治病證

● 手厥陰心包經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證,症見心痛、胸悶、心悸、癲狂等。如果出現上述癥狀,可以選擇手厥陰心包經的穴位,通過針刺、艾灸或按摩等方法進行治療。

經上腧穴

● 手厥陰心包經一側有9穴:天池、天泉、曲澤、郄門、間使、內關、大陵、勞宮、中沖。

癥狀自查

● 本經異常可出現以下癥狀:心痛,心悸,心煩,胸悶,癲狂癇,胃痛,嘔吐,上臂內側痛,肘、臂、腕攣痛,掌中熱等。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梁繁榮。針灸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