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頜骨骨髓炎的結果 展開

頜骨骨髓炎

頜骨骨髓炎

頜骨骨髓炎常發生於青壯年,一般以16~30歲發生率最高。頜骨骨髓炎是指頜骨產生的炎症病變,不單純限於骨髓腔內的炎症,而系指包括骨膜、骨密質和骨髓腔以及骨髓腔內的血管、神經等整個骨組織成分發生的炎症反應。頜骨骨髓炎是由細菌感染以及物理或化學因素導致的。頜骨骨髓炎可分為急性、慢性或化膿性、非化膿性骨髓炎。頜骨骨髓炎多表現為局部劇烈跳痛,病灶牙可有明顯叩痛及伸長感。頜骨骨髓炎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對症治療、藥物治療、引流治療和手術治療。頜骨骨髓炎可繼發頜周急性蜂窩織炎,還可引起菌血症、眶周及球后膿腫,延誤治療可能造成頜骨骨質缺損。頜骨骨髓炎及時治療后,多數預后良好;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預后較差。

就診科室


● 口腔頜面外科、口腔科

病因


● 牙源性感染:臨床上多見,一般常見於機體抵抗力下降時。
● 損傷性感染:口腔頜面部皮膚和黏膜的損傷。
● 血源性感染:多見於兒童,感染經血行擴散至頜骨所致。

癥狀


● 自覺病變區牙劇烈疼痛,受累區牙鬆動,有伸長感,不能咀嚼。
● 受累部位牙齦明顯充血、腫脹,有膿液從鬆動牙的齦袋溢出。
● 下牙槽神經受到損害時,可出現下唇麻木癥狀。
● 口腔內及頜面部皮膚形成多數瘺孔,觸之易出血,長期排膿;有時從瘺孔排出死骨片。

檢查


● X線檢查:可顯示病灶牙的情況、頜骨骨質的改變、是否有病理性骨折以及其他骨性疾病等,但對兩周以內的急性頜骨骨髓炎無診斷價值。
● CT:已經成為頜面部骨性病變的標準檢查手段,可以很好地顯示骨髓炎病變的範圍、死骨的範圍以及是否有病理性骨折,還可以顯示早期骨皮質破壞的情況。
● 磁共振成像(MRI):可在骨皮質破壞和死骨形成之前,通過骨髓信號的損失來幫助早期診斷。

診斷


● 口腔頜面部皮膚和黏膜的損傷。
● 全身及局部癥狀明顯。
● 病灶牙以及相鄰的多數牙出現叩痛、鬆動,甚至牙槽溢膿。
● 瘺道用探針檢查可觸知骨面粗糙。
● X線檢查可見骨質破壞與骨質增生表現。
● CT和MRI檢查出現骨髓炎表現。

鑒別診斷


● 下頜邊緣性骨髓炎的增生型應與骨肉瘤及纖維骨瘤相鑒別。
● 下頜骨中央性頜骨骨髓炎應注意勿與下頜骨中心性頜骨癌相混淆。
● 診斷上頜骨骨髓炎時應排除上頜竇癌的可能。

治療


● 急性頜骨骨髓炎在治療過程中應給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以控制炎症的發展,同時注意全身必要的支持治療。
● 用超短波,能緩解疼痛,且能達到使腫脹消退以及促使炎症局限的目的。
● 及早拔除病灶牙及相鄰的鬆動牙,必要時可切開引流。
● 慢性期有死骨形成時,必須用手術治療的方法去除已形成的死骨和病灶後方能痊癒。

危害


● 可繼發頜周急性蜂窩織炎。
● 如經血行播散,可引起菌血症。
● 當炎症突破骨外板,可向眶下、頰、顴部等部位擴撒,或直接侵入眼眶,引起眶周及球后膿腫。
● 延誤治療可能造成頜骨骨質缺損。

預后


● 炎症初期,採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可以控制感染的發生。
● 手術治療、全身應用抗生素治療后可恢復一定的頜骨形態和功能。

預防


● 及時治療急性根尖周炎、牙周炎、智牙冠周炎。
● 避免口腔頜面部皮膚和黏膜的損傷。

參考文獻


● [1] 邱蔚六,張震康,王大章。口腔頜面外科理論與實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
● [2] 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
● [3] 王翰章。中華口腔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
● [4] 張震康,俞光岩,徐韜。實用口腔科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
● [5] 邱蔚六。邱蔚六口腔頜面外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