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飯樹

白飯樹

白飯樹,中藥名。為大戟科白飯樹屬植物白飯樹Flueggea virosa (Roxb. ex Willd.) Baill.的全株。分佈於華東、華南及西南各省區。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止癢止血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痛,濕疹瘙癢。外用於濕疹,膿皰瘡,過敏性皮炎,瘡癤,燒、燙傷。

來源


為大戟科白飯樹屬植物白飯樹 Flueggea virosa(Roxb.exWilld.)Baill.的全株。

分佈區域


產於華東、華南及西南各省區。廣佈於非洲、大洋洲和亞洲的東部及東南部。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2000米山地灌木叢中。

炮製方法


多鮮用。

生理特性


灌木,高1-6米;小枝具縱棱槽,有皮孔;全株無毛。葉片紙質,橢圓形、長圓形、倒卵形或近圓形,長2-5厘米,寬1-3厘米,頂端圓至急尖,有小尖頭,基部鈍至楔形,全緣,下面白綠色;側脈每邊5-8條;葉柄長2-9毫米;托葉披針形,長1.5-3毫米,邊緣全緣或微撕裂。花小,淡黃色,雌雄異株,多朵簇生於葉腋;苞片鱗片狀,長不及1毫米;雄花:花梗纖細,長3-6毫米;萼片5,卵形,長0.8-1.5毫米,寬0.6-1.2毫米,全緣或有不明顯的細齒;雄蕊5,花絲長1-3毫米,花藥橢圓形,長0.4-0.7毫米,伸出萼片之外;花盤腺體5,與雄蕊互生;退化雌蕊通常3深裂,高0.8-1.4毫米,頂端彎曲;雌花:3-10朵簇生,有時單生;花梗長1.5-12毫米;萼片與雄花的相同;花盤環狀,頂端全緣,圍繞子房基部;子房卵圓形,3室,花柱3,長0.7-1.1毫米,基部合生,頂部2裂,裂片外彎。蒴果漿果狀,近圓球形,直徑3-5毫米,成熟時果皮淡白色,不開裂;種子栗褐色,具光澤,有小疣狀凸起及網紋,種皮厚,種臍略圓形,腹部內陷。花期3-8月,果期7-12月。

入葯部位


全株。

性味


味苦、微澀,性涼。

功效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止癢止血。

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濕疹瘙癢。外用於濕疹,膿皰瘡,過敏性皮炎,瘡癤,燒、燙傷。

相關配伍


治水痘、濕疹、膿皰瘡、雞眼、蛇骨刺傷感染:白飯樹葉適量,煎水洗患處。(《醫學文選》)

用法用量


內服,根15-30g,或入酒劑。外用:適量,鮮品剪水洗或搗爛敷,或用葉曬乾研粉茶油調敷患處。

禁忌


葉有小毒,多作外用,不宜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