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理
宇宙學術語
紋理指的是炙熱的早期宇宙殘餘的真空結構中的一種缺陷。
在20世紀90年代,英國劍橋大學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系教授尼爾·圖洛克首次說明了“紋理”是如何形成的,表示,一些“紋理”可以在宇宙大爆炸後繼續存在,並可以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的冷、熱點得以觀測到。
140億年前,宇宙大爆炸時發出了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它們充斥著整個宇宙。正如冰中晶體結構的平衡失調會導致缺陷產生,宇宙中不對稱結構的失重也會形成宇宙缺陷,例如科學家們此次發現的“紋理”就是一種缺陷。科學家們相信,“紋理”會逐步大規模地崩塌,然後擴展開來。
尼克·圖洛克教授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對此進行了解釋:“假設有一群站立著的人們,對於其中每個人而言,整個人群從任何方向上看都幾乎沒有變化。接著,當人們聽到要躺下的命令時,他們會傾向於選擇與友鄰同樣的方向躺下。然而,在一個遠距離的範圍來看,人們選擇躺下的方向肯定是千差萬別的,因為有些人們可能無法確定最適應往哪個方向躺下。結果,倘若每個人躺下的方向都指直你而來,你就不得不站立著。此時的你就是對稱中的缺陷,即天文學家上說的所謂的紋理。”
科學家們相信,“紋理”會逐步大規模地崩塌,然後擴展開來,產生強大的能量和重力位。同時,這種擴展還會產生一些極冷或極熱的區域,如2004年坎塔布里亞物理研究所在南銀河半球發現的極冷點。
坎塔布里亞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對冷點存在的可能性進行了深入的探究,他們猜測其原因可能是受系統效應,即來自我們銀河系的污染的影響,或者是受大型星系團發射出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影響。然而,最後總是發現這些推測根本無法令人信服。
研究小組們也推測過,可能是“紋理”導致了冷點存在。為此,圖洛克教授使用劍橋大學的天文超級計算機進行了大量的模擬實驗,以便更精確地比較其假設的理論與真實的天文事件。
徠圖洛克教授說:“如果真的是紋理導致冷點存在,那麼我們對宇宙自宇宙大爆炸後進化歷程的看法將發生根本性變化。目前的數據資料對我們來說很有啟發意義,不過還不具足夠的說服力。我們將在未來的十年內進行更多的測試,來檢驗這個推測,找出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