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橋鎮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下轄鎮

新都橋鎮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西部地區,距市區81公里,面積508.3平方公里,常駐人口8538人。國道318、317線過境。

新都橋是令人神往的“攝影天堂”,地處在公路318國道南、北線分叉路口,是一片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神奇的光線,無垠的草原,彎彎的小溪,金黃的柏楊,山巒連綿起伏,藏寨散落其間,牛羊安詳地吃草……川西的平原風光美麗地綻放。這,就是新都橋,令人神往的“光與影的世界”、“攝影家的天堂”。

2019年12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甘孜州調整康定市等6個縣(市)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複(川府民政〔2019〕25號):撤銷瓦澤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新都橋鎮管轄,新都橋鎮人民政府駐新都橋大街342號。

新都橋鎮位於縣城西面75公里處,鎮人民政府駐地新都橋大街342號(原為營官區公所駐地),北緯30°04′,東經101°29′,海拔3460米,屬山地寒溫帶氣候,7月均溫12℃~14℃。轄13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為全縣5個小城鎮建設之一,是縣發展折西地區經濟的支柱鄉鎮。為折西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歷史沿革


新都橋鎮貌
新都橋鎮貌
1957年,屬營官區東俄洛鄉;
1992年,建新都橋鎮。
2019年,撤銷瓦澤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新都橋鎮管轄。

交通


新都橋鎮
新都橋鎮
新都橋鎮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轄鎮,位於市境西部,距市區76.3公里。面積508.3平方公里。國道318、317線過境。
車兒沿著川藏公路南線前行,一條淺淺的小河與公路相依相偎地蜿蜒流淌。房前路旁矗立著一棵棵挺拔的白楊,在秋風秋陽中炫耀著特有的金黃。遠處的山脊,舒緩地在天幕上劃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滿眼藍色、白色、金黃、黑色、綠色的飽和色塊,在明麗的秋陽光線的描繪中,凸現著流暢的色彩和線條,使我們恍如置身畫中。

行政區劃


名稱電話區號
新都橋一村0836
新都橋二村0836
下柏桑一村0836
下柏桑二村0836
下柏桑三村0836
拔桑一村0836
拔桑二村0836
東俄洛一村0836
東俄洛二村0836
東俄洛三村0836
東俄洛四村0836

經濟


新都橋鎮鄉鎮企業有商貿、運輸、機修、縫紉和飲食服務等業。農業主產青稞、小麥、豌豆、馬鈴薯。牧業以氂牛、黃牛、馬、羊為主。
康定市新都橋
康定市新都橋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新都橋鎮轄區總人口7700人。總人口中,以藏族為主。 
2017年,新都橋鎮常住人口8638人。 
截至2019年末,新都橋鎮戶籍人口6320人。
新都橋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6012
3403
2609
家庭戶戶數1526
家庭戶總人口(總)5333
家庭戶男2755
家庭戶女2578
0-14歲(總)1234
0-14歲男630
0-14歲女604
15-64歲(總)4589
15-64歲男2686
15-64歲女1903
65歲及以上(總)189
65歲及以上男87
65歲及以上女102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5507

文化


民居特色
新都橋鎮
新都橋鎮
新都橋的藏式民居極有特點,有很寬敞的白牆院子和朱漆大門,房屋大都採用石料建造,朝陽而居,採光極好,每座樓房的每面牆上開著三四扇窗戶,窗檐上用紅、黑、白等色彩描繪著,象徵人丁興旺、五穀豐登之意的日月或者三角形圖案。
驅車遊玩於新都橋路段,讓人感到了“香格里拉”的帷幕正漸次拉開。那裡生命與自然、人與環境、和平與寧靜的鮮花正和諧綻放。天空色彩幻變無窮,讓人忘掉了旅途的辛苦,我們不時地咔嚓、收藏幾張美麗的秋景。
路邊的藏族小孩,看見遠方的來客,一個個顯露出高原陽光般的微笑,並熱情地輕輕搖動雙手跟我們打招呼。我們一次次地感嘆高原人的純樸和善良。
晚秋的新都橋,金燦燦的山野,不打折的黃金季節。本該盡情地遊玩,只因我們是去稻城路過此地,也因以前曾多次來此旅遊拍照,今秋便來去匆匆過。去時,秋色正濃,遺憾的是天氣不好,光線不理想。從稻城歸來,新都橋到塔公沿線來時所見的金秋盛況已經褪色。一場鵝毛大雪摧殘了盛裝的樹木。逝去的生命把他們悵惘深邃的美展現在滿地,滿溝和滿坡的落葉上,讓我們別有一番滋味上心頭。
瓦板棚或石板棚
早期瓦板棚、石板棚為主要新都橋鎮藏式民居主要形式。瓦板棚或石板棚是以瓦板或石板作屋面材料,搭成的簡易房屋。其建築結構分兩種,一種是抬梁式,先以石塊砌牆,留門窗洞,然後在牆上架梁搭椽,鋪蓋瓦板或石板即可;另一種則是先作簡易穿斗木構架,再以石塊砌築,因瓦板、石板重量大,故不能直接搭在木構架上,需有石牆承重。自1957年營官區公所由營官寨遷至新都橋鎮后,營業部、銀行營業所、糧站、文化科普展等逐步健全,人們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瓦板棚遮風避雨的能力較差,以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所需,故後來在藏居發展的歷史上逐漸消失。 
傳統碉房
自1992年建鎮后,新都橋鎮建設發展較快,碉房很快成為了當地的主要藏居形式,拔地而起,聚落沿川藏公路兩側線狀分佈。多為二三層,並且絕大多數為傳統的木雅藏式民居。
1)建築結構:木雅民居建築多以石木結構為主,由梁、柱、檁構成的結構體系支承著整個建築樓層及室內荷載。並且其內外牆同樣承受著建築本身和房間內部各種重量。另外,由於當地松、柏、杉、樺、白楊等大宗喬木較為豐富,有的建築牆體也採用“崩空”結構,即井乾式牆體。由此可以推斷出,新都橋鎮藏居的主要結構體系是由柱、大梁、檁及內外牆體共同形成的。
2)建築構造樑柱:梁頭和柱頭交接的位置都有一塊替木,有兩種方向,左右兩梁梁頭對接,放置於替木上,柱子立於兩梁相接的正下方;而另一種為梁與梁之間平行交錯,替木垂直於梁的方向,梁頭伸出替木兩側少許。梁另一端直接落在石牆上,基本採用由兩梁夾一梁的結構形式,根據開間依次往下排列,故出現一根梁或兩梁落在牆上的不同情況。另外,為了防止樑柱接頭移動或產生梁頭滑動,特在柱頭、梁頭和替木接觸的地方做木榫。牆體:新都橋藏居的牆體砌築採用石牆砌築與木牆砌築兩種方式。石牆砌築:石料一般有兩種,即片石和塊石。早期的牆體砌築採用一層較規整的塊石疊壓一層片石(或全部採用塊石),再用泥土填縫,而近年內建起的新碉房,牆體是切割好的矩形塊石規整的疊壓起來用水泥填縫。在砌築過程中,為了提升牆體的承載能力,藏居慣用的手法是加大牆角的厚度,外牆逐層向上收分,這樣不但加強了結構的向心性,也使得上層的荷載減輕,更好的保證了結構的穩定性。木牆砌築:新都橋藏居最常採用的木牆砌築是“崩空”結構。將半圓木頭兩端搭接,連成一個整體,在牆面上直接挖洞用作門窗。這種木牆的形式一般出現在建築的頂層缺口處。屋頂及樓面:新都橋藏居的屋面有平屋頂和坡屋頂兩種,平屋頂的建造是利用泥土、碎石、樹枝等砌築而成。每當砌築牆達一層樓時,便立柱、置梁、放格柵、椽子,中距約40cm,將劈柴或粗樹枝鋪於椽子上,再鋪上一層細樹枝,之後在細樹枝上鋪厚約一厘米的泥漿,泥漿上再鋪打粗土約為15~20cm(一般樓層較薄,屋頂較厚)。最後再在粗土上鋪2cm的細砂土,將其拍實,並設置一定的散水坡度,防止積水。 
新式碉房
如今隨著新式建築材料取代傳統建築材料,新建的碉房建築在構造上發生了一些變化。屋頂鋪作出現用水泥砂漿取代細沙土的作法了。室內樓面的做法是在拍打后的粗土上放置木枋,木枋兩側預先刨槽,在兩枋間沿槽嵌木樓板,板下填墊碎石;坡屋頂是採用漢地常用的小青瓦,直接將小青瓦放置屋架或檁條上。新都橋鎮碉房的坡屋頂形制以歇山頂為主(少數懸山頂),這點不同於其他地區的木雅民居,其主要原因為是受漢地建築影響,形成了非典型原生態建築;另外,於2010年,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住戶可根據個人意願,由政府出資為住戶家的碉房加蓋紅瓦歇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