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神洞
湖南省新寧縣回龍鎮景區
風神洞景區位於湖南省邵陽市新寧縣回龍寺鎮風神洞村,包括風神洞和天坑兩大景點,屬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岩溶漏斗地貌景觀,有“芙蓉一絕”、“大地之眼”美譽。風神洞因洞口有風、夏涼冬暖,為傳說中的風神避難、得道封神之所。洞內已開發遊程2000餘米,有養心殿、講經殿、紫虛殿、演法殿、封神殿等五個大殿,以及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的地下陰河。風神洞-天坑景區完整反映了從地表喀斯特形態中的溶溝、石芽、峰叢、峰林、溶斗、溶蝕窪地,到地下喀斯特形態中的溶洞,以及溶洞中的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石灰華和泉華等主要形態結構。坑長270餘米,寬150餘米,絕壁深(高)108米,狀似橢圓形,內陷面積50餘畝。從空中俯瞰,猶如“大地之眼”,內有岩洞,聚集上萬隻燕子,人稱“燕子岩”,是全省少有的、規模宏大的喀斯特負地形地質奇觀。
2019年11月5日,風神洞景區確定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風神洞景區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景區附近的老虎壩發現有唐、宋窯遺址;位於風神洞景區和天坑景區之間有一條古老的石板路官道,是古代連接新寧至永州東安的主要通道之一,石板路上還有兩座休息亭。一座已破損,殘存的石柱上均雕刻有精美的圖案和文字。另一座保存完好,名“壽裔亭”,建於清嘉慶二十年,距今已逾200年。
洞內有相傳是太平軍將領留下的詩詞,以及灶台等遺跡。景區北部1公里處有明代萬曆年間修建的大夫廟,門前還有清乾隆年間雕刻的石馬、石獅。
這些古官道遺址,以及石刻、廟宇等歷史文化遺存,對研究風神洞-天坑的民俗風情、文化歷史進程等方面均具有較高的價值。
關於天坑到底是怎樣形成的,人們傳說,遠古時候,女媧補天曾在這裡取石,因而留下了這個大坑,據說,在石林中還留下了一雙女媧升天時匆忙中落下的鞋。也有人說,這是若干年前,有不明天體墜落於此,砸出了這麼一個大坑。
風神洞有水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的地下陰河,蔚為壯觀的“天泉”、“飛瀑”等奇觀,在LED燈光的照耀下,溪水、湖泊、瀑布隨即映入眼帘。風神洞因洞口有風、夏涼冬暖而聞名。洞長2000餘米,與尚未開發的四個奇洞相連,洞內有養心殿、講經殿、紫虛殿、演法殿、封神殿等五大殿。
離風神洞景區僅兩公里左右,有水泥路直通天坑腳下。天坑長270米,寬150米,崖壁高處108米,坑內面積60餘畝,且有一岩洞,人稱燕子岩,洞內可容納數百人。天坑底下鬱鬱蔥蔥全是茂盛的植被,四周均是險峻的懸崖絕壁。自頂部到天坑底,有石徑小道直通,遊客可以步行進入坑底,底部是一個巨型的鍋底狀,傳說布滿了女媧補天時留下的七彩石。
由潘禮平團隊的小演員們演繹的《天真派西遊記》於風神洞景區取景。全劇共有石猴出世、拜師學藝、大鬧天宮、唐僧收四徒、偷吃人蔘果、三打白骨精、智激美猴王、奪寶蓮花洞等8集,在風神洞-天坑景區拍攝的是石猴出世、拜師學藝、唐僧收徒等劇情。
近年來,風神洞-天坑景區在新寧“旅遊立縣”發展戰略,以及“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和“脫貧攻堅”政策指引下,經各級領導、專家和文化旅遊部門多次現場指導,景區上下全力以赴投入3A景區的創建工作,先後投資800餘萬元修建了游步道、護欄、環天坑棧道、休息亭、觀景台,以及遊客中心、停車場、旅遊廁所、標識標牌、工作房等保護性設施設備,使景區更加人性化、便利化。
同時,通過電影、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報道,風神洞-天坑景區已經成為邵陽市喀斯特地貌景觀的主要代表和重要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