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津和郎

廣津和郎

廣津和郎1891~1968)日本小說家、評論家。生於東京都,父親是硯友社的作家廣津柳浪。1913年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國文系。在校期間曾與人合辦刊物《奇迹》,發表短篇習作《夜》和《疲憊的死》,並翻譯契訶夫的小說,受到二葉亭四迷和俄國19世紀現實主義作家的影響。1914年任東京每日新聞社記者,後為《洪水以後》等雜誌撰寫文藝評論,發表《憤怒的托爾斯泰》(1917),為文壇所矚目。他的成名之作《神經病時代》(1917)是短篇小說,寫一個知識分子對醜惡的現實感到憤懣不平,卻又無力反抗,彷徨苦悶,這是一個“多餘的人”的形象,是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典型。類似的作品還有《兩個不幸的人》(1918)、《懷抱著死去的孩子》(1919)等。此外,還有抒寫個人婚姻不幸的作品 自傳三部曲《師崎之行》(1918)、《壁虎》(1919)、《在波浪上》(1919)、《抱著死去的孩子》(1920)、《昭和時代的知識分子》(1930)、《訓練成的感情》(1934)等優秀作品。

戰前作品


廣津和郎
廣津和郎
20、30年代日本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高漲時期,創作了《昭和初年的知識分子作家》(1930)和《暴風雨咆哮吧》(1934),被看作“同路人文學”。長篇小說《暴風雨咆哮吧》寫一個青年知識分 子在軍國主義勢力越來越瘋狂的時代不願當官吏,情願和妻子一道開一家小裁縫店,深入到市井生活中去。戰爭年代,發表描寫下層人民生活的《小巷春秋》(1940)和評論《德田秋聲論》(1944),表示對法西斯的反抗。《小巷春秋》寫一個婦女半生坎坷,在東京慘淡經營的旅館在大地震中焚毀,晚年又因家庭矛盾,悄然回鄉。一九三八至一九三九年間,發表講演《關於散文精神》等,對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的侵略戰爭表示懷疑和反對。

戰後時期


戰後不久寫了諷刺日本政府對佔領軍奴顏婢膝的短篇小說《幽靈列車》(1945),勾勒了一個車站副站長在美國佔領軍面前所表現的奴才嘴臉,獲得好評。此後陸續發表《美佐和她的女友》(1949)、《港灣小鎮》、《到泉水去的道路》(1954)、《微風吹過街頭》(1960)以及評論《加繆的〈局外人〉》、《那個時代》(1950)、《歲月的蹤跡》(1963)和政論《松川審判》(1958)等。
廣津自一九五三年起,全力以赴地參加營救松川事件無辜被告的鬥爭,寫出50萬言的長篇政論《松川裁判》(1958),以鐵的事實揭穿這一事件的陰謀陷害的實質,終於一九六三年使冤案得以昭雪。廣津的作品充滿人道主義精神,和對不合理社會制度的抨擊。戰時的辛酸體驗更激發了他的正義感,集中表現在他參加松川事件后完成的長篇小說《到泉水去的道路》(1953)里。這部作品以一個青年婦女同遺棄自己母親的父親之間曲矛盾,以及她的就職和戀愛等為主線,描寫了幾個有良心的知識分子如何積極地參與松川事件的鬥爭,反映了日本人民要求改變現狀的意志。《到泉水去的道路》和《松川審判》是最能代表他戰後創作的傾向、表現作者的正義感和人道主義精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