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工程與管理

工業工程與管理

《工業工程與管理》創刊於1996年,雙月刊,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學、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合作主辦的學術性期刊。

據2019年4月期刊內頁與官網顯示,《工業工程與管理》編輯委員會擁有委員24人、顧問16人、責任編輯1人、主編1人、副主編2人、編輯部主任1人。

據2019年5月1日中國知網顯示,《工業工程與管理》總被下載1177809次,總被引52989次,出版文獻共3348篇,(2018版)複合影響因子為1.727,(2018版)綜合影響因子為1.153 。據2019年5月1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工業工程與管理》載文量為2617篇,基金論文量為1750篇,被引量為42348次,下載量為201945次,2015年影響因子為0.76。

辦刊歷史


1976年,《工業工程與管理》,創刊。
1977年,該刊刊期為雙月刊。
2014年12月,該刊成為中國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2015年,該刊簽署《CAJ-N網路首發學術期刊合作出版協議》 。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主要欄目
《工業工程與管理》主要設有理論與方法、綜合論述、專題論述、質量技術基礎與管理等欄目。
報道內容
《工業工程與管理》主要內容涵蓋:經營戰略,決策研究,製造系統,物流系統,設施規劃,工作研究,成本分析,工程經濟,質量保障,診斷評價,信息管理(系統),人機工程,生產組織,人力資源,組織重構等。
讀者對象
《工業工程與管理》讀者對象是從事工業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科技人員、各級政府工業和經濟管理部門的決策人員、各類企業管理人員、高校師生及其他有關人員等。
人員編製
據2019年4月第01期期刊內頁顯示,《工業工程與管理》編輯委員會擁有委員24人、顧問16人、責任編輯1人。
《工業工程與管理》編委會名單
職務名單
顧問惠永正韋鈺路甬祥師昌緒張光斗蔣以任韓正陸燕蓀
朱曉明黃奇帆唐登傑謝繩武張聖坤徐志毅華裕達戴元超
委員馬士華於曉字王方華王仁康王國明王瑞剛寧汝新齊二石
朱道立江志城陳峰胡宗武鄭力林忠欽易樹平趙曉波
饒芳權郭重慶翁史烈悉立峰重天雄曾明哲程驚雷漫爾順
責任編輯熊秋平

辦刊成果


出版發行
據2019年5月1日中國知網顯示,《工業工程與管理》出版文獻共3348篇。
據2019年5月1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工業工程與管理》載文量為2617篇,基金論文量為1750篇。
影響因子
據2019年5月1日中國知網顯示,《工業工程與管理》總被下載1177809次,總被引52989次,(2018版)複合影響因子為1.727,(2018版)綜合影響因子為1.153 。
據2019年5月1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工業工程與管理》被引量為42348次,下載量為201945次,據2015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工業工程與管理》影響因子為0.76,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35種)中排第1668名,在一般工業技術、經濟與管理、經濟財政類排名(531種)中排第163名。
收錄情況
該刊被以下機構或資料庫收錄
上海圖書館中國知網資料庫收錄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國家圖書館SA科學文摘(英)(2011)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日)(2018)
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7—2019)來源期刊(含擴展版)
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
期刊榮譽
該刊曾獲得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Caj-cd規範獲獎期刊。

傳統文化


辦刊宗旨
促進IE學術交流和學科發展,培養IE新型人才,推動企業科技進步。
封面演變
《工業工程與管理》期刊封面文化演變過程如下

現任領導


據2019年4月期刊內頁與官網顯示,《工業工程與管理》編委會領導名單如下
職務名單
主編饒芳權
副主編鄭力奚立峰
編輯部主任潘爾順

期刊簡介


工業工程與管理(IE&M)介紹工業工程(IE)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國外最新研究成果,IE如何促進企業的發展和繁榮,IE在我國的研究狀況和對企業富有啟發性的研究成果,IE在各類企業中得到成功應用和推廣的實例;促進企業體制改革,為企業提高經濟效益、增強活力與競爭能力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獻計獻策;促進企業界、政府部門和學術界的交流利合作。主要內容涵蓋:經營戰略,決策研究,製造系統,物流系統,設施規劃,工作研究,成本分析,工程經濟,質量保障,診斷評價,信息管理(系統),人機工程,生產組織,人力資源,組織重構等。讀者對象是從事工業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科技人員、各級政府工業和經濟管理部門的決策人員、各類企業管理人員、高校師生及其他有關人員。

期刊榮譽


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Caj-cd規範獲獎期刊

收錄情況


本刊系:
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
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核心期刊)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認定管理科學重要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2011,2014)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
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期刊網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來源期刊
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數字化期刊群入網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原文收錄期刊
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
SA科學文摘(英)(2011)
英國IEE收錄期刊
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
影響因子:
複合影響因子:1.049
綜合影響因子:0.474

投稿須知


來稿注意事項:(主要依據《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規範,範例請參看本期編排格式)
1.文稿按順序包括下列8個部分,在⑤與⑥之間還應有與①~④相應的英文部分(作者姓名用漢語拼音)。
1.1題名。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可加副題名,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縮略語和字元。
1.2作者及其工作單位。作者姓氏的全部字母和名字的首字母為大寫。工作單位包括單位全稱、所在省市及郵政編碼,如為不同單位的多位作者,則在姓名右上角注數字序號,並在其工作單位名稱前加相應的數字序號。
1.3摘要。一般為100~300個漢字,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縮略語和字元。應體現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並按文稿性質有所側重,不必涉及背景材料。注意採用“進行了……”、“報告了……”等記述方法,無須使用“本文”、“作者”作主語,相應的英文部分一般為被動語態,除結論外均應使用過去式。
1.4關鍵詞。對文獻檢索有重要作用,通常為3~8個,按其重要性順列。盡量採用反映文稿主題的規範詞。
1.5中圖分類號。作文章分類統計專用,如屬方便,請予註明。
(在⑤與以下⑥之間為與①~④相應的英文部分,其中作者姓名用漢語拼音)
1.6正文。包括有引言和結論,一般不超過8000字(含圖表)。標題層次為“1”,“2.1”,“3.1.2”等。
1.7參考文獻。反映文稿的科學依據,尊重他人科研成果和起索引作用,不可“從略”,但限於正式發表的出版物或有關檔案材料。按文稿中引用的先後編序號,序號置於方括弧內,同時作為上標置於引用處。文獻的外國作者也按姓前名后列出,名字縮寫。作者3名以上,則后加“等(etal)”。
1.8作者簡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略),籍貫,職稱,學位,簡歷以及研究方向(任選)。
2來稿一式兩份,用計算機隔行列印或16開方格紙書寫工整。有條件者請同時提供電子文檔(E-mail)。
3圖和表格應大小適中,清晰規範,圖寬一般不超過80mm(少量不超過170mm)。應有圖(表)序號和圖(表)名,居中置於圖(表)的下(上)方。表格建議採用三(橫)線表,必要時酌加輔助線。
4物理量和計量單位應符合國家標準。
5基金項目請在首頁底腳註出名稱(編號),獲獎項目也請注出。
6來稿收到后,即函告收稿信息,4個月內函告處理結果,如逾期請據文稿編號向編輯部查詢,來稿無論被錄用與否概不退回。請勿一稿兩投。
7來稿發表后即致稿酬,並贈送當期期刊。所付稿酬中已包含文章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使用所可能產生的稿酬,作者如對光碟或網路版權有異議,請斟酌投稿。
8來稿請註明第一作者通信地址、郵碼、電話號碼和E-mail地址,以便聯繫。

顧問與編委


顧問委員會成員:
惠永正韋鈺路甬祥師昌緒張光斗蔣以任韓正陸燕蓀
朱曉明黃奇帆唐登傑謝繩武張聖坤徐志毅華裕達戴元超
編委會成員(以姓氏筆畫為序):
馬士華於曉宇王方華王仁康王國明王瑞剛寧汝新齊二石
朱道立江志斌胡宗武鄭力林忠欽易樹平趙曉波饒芳權
郭重慶翁史烈奚立峰童天雄曾明哲程驚雷潘爾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