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負
出自《太平經》的詞語
黃老道學所說的“承負”,意思是前輩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惡,後輩受禍,前人的行為對後世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的蝴蝶效應,當然,其前提是本人首先在有生之年承擔自己的善惡報應。能量守恆,能量轉換。現在是過去的總結,未來是現在的投射。這就是事物源頭與後來的事物要對產生的現象承擔負責。為了事在人為。能影響世界多大是看能量。投石入水,越大的石頭波浪越大哦,影響越廣,時間越久,但最終回歸平靜。
今世有的人一貫行善,但卻經常得禍;有的人一直行惡,但卻經常得福。這便是“承負”的體現之一。
黃老道學認為,即人如果造惡,其子孫就會得禍;人如果行善,子孫就會得福,當然,其前提是本人首先在有生之年承擔自己的善惡報應。同樣,本人的命運是在為祖先承擔後果,祖先如果造惡,本人就會得禍;祖先如果行善,本人就會得福。就如同祖輩積財,後輩享受,祖輩欠債,後輩還錢一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即是這種理論。但是,一個人在社會群體中生活,就如魚無法離開水一樣,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可以形成“波紋”影響周遭的環境和他人。所以承負論比因果論更完善及人性化,而且更加的富有責任感。現今社會,諸多冷行惡作,都是因為長期以來的因果報應自己來世背的觀念在作怪,因為來世之說,虛無縹緲,其真實性無法證實,這就為人作惡提供了僥倖心理,這種自掃門前雪的觀念雖然有一定的規範自身的作用,但是對於社會群體的穩定及大環境的良性發展是非常的不利的。而“承負”的觀念,則能完整的鏈接個人與社會的互動,自身與他人之間的約束,因為造作惡行所承擔的後果不僅僅是影響自己今後的有生之年而且會危及後人,這樣就會少了許多“一了百了”的錯誤思想,而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改進是會起到長足的進步的,所以在現今社會問題中,“承負”說是對道德狀況加強及改進的更有效的思想認知。
其實,這種承負報應的現象,在每個人生活中,都是可以觀察到、證實到的。如何證實呢?這需要把衡量時間放長些,一般以30至50年為期,或者更長些,就可看到承負報應發揮的作用,大部分都可以在生活中得到驗證。例如,如果您現在處於中年或老年,您可從自己小時候能記事開始算起,回憶同村裡特別惡的人,到現在,已經過了三五十年了,再看這些惡人,他們自己以及子孫的結局如何,一般都是下場悲慘,儘管不是100%,但一定是絕大部分。例外的那部分,要麼其惡報時間還未到,要麼是其更早的前輩有福德蔭澤,只要把衡量時間放得足夠長,一定能得到可靠證據。
黃老道學樂生惡死,主張超越生命極限,追求“天長地久,長生久視”,最好成為活在世上的活神仙。莊子就曾指出:“龜寧生而曳尾於塗中,不願死為留骨而貴”。黃老道學在依據“天道循環說”的哲學基礎上,根據老子“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的教義思想,提出“承負”說作為自己的報應觀,並用以解釋自然和社會上的各種因果報應現象。《太平經》是最早對承負思想做出較為系統闡述的黃老道學經典。《太平經》對承負說有兩種解釋:其一,人世間的承負,把今人受到的福禍歸結為祖先的善惡,祖先積德行善,澤被子孫後代,祖先有過失或作惡多端,其惡果於後代子孫。其二,自然、社會的承負,順“道”而行,自然、社會就昌盛發達;違“道”而行,自然、社會就衰敗枯萎。其“承負說的核心內容是將天道、地道、人道置於“承者為前,負者為後”的循環邏輯發展之中,用天道、地道來論證人道。說明天災之發、地禍之起的原因,在於違背自然之道的人道承負。社會動亂,王朝更迭,亦是人為所致。任何自然、社會現象都蘊涵在“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的承負結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