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赫切特綜合征

貝赫切特綜合征

貝赫切特病是一種病因不明可累及多系統的眼-口-生殖器綜合征。。有較強的地域分佈差異,在亞洲發病率較其他洲要高,中國、朝鮮、日本。男性發病高於女性,病情更重。貝赫切特病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遺傳因素、自身免疫及感染有關。貝赫切特病以反覆發作的口腔黏膜潰瘍,並伴有生殖器潰瘍、皮膚膿皰性血管炎、眼部損害或其他皮膚損害為主要特徵,可伴有心血管、關節甚至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貝赫切特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是規律的藥物治療。貝赫切特病眼部受累可出現失明,死亡率不高,可死於神經系統、血管疾病、腸穿孔、心肺疾病或免疫抑製劑治療的併發症。病情呈反覆發作和緩解交替,大部分病人的預后良好。

就診科室


● 皮膚性病科、風濕免疫科或內科

病因


● 目前該病的發病原因不完全清楚,可能與遺傳(如HLA-B51基因)、感染(部分患者可能與結核感染相關)、自身免疫、生活環境有關。

癥狀


● 貝赫切特病主要表現為潰瘍、皮疹、下肢結節紅斑、眼部虹膜炎及關節腫痛等。

典型癥狀:潰瘍

● 反覆的口腔和生殖器潰瘍、食管潰瘍、小腸或結腸潰瘍。
● 口腔潰瘍可出現多個部位,如舌、口唇、上顎、咽部等,伴有疼痛。
● 外陰部潰瘍多為單發。

其他癥狀

● 眼部病變:眼睛紅腫、疼痛、畏光或視力下降、視物模糊等。
● 皮膚表現:下肢大小不一的結節樣紅斑、腫脹和疼痛。
● 關節病變:關節疼痛或腫脹,下肢多見。嚴重者出現關節積液、滑膜炎。
● 消化道癥狀:吞咽困難、胸痛、反酸、燒心、腹痛腹瀉、食慾不佳等。
● 血管病變:少數患者出現血栓性靜脈炎或深靜脈血栓,嚴重的可併發肺栓塞,出現活動后氣短、憋氣,胸口疼痛甚至暈厥。還有的患者可以出現動脈瘤,引起局部栓塞、缺血,動脈瘤破裂后可以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 神經系統病變:手腳不靈活、頭疼頭暈、噁心嘔吐、手腳感覺麻木、疼痛或無力,嚴重的可出現抽搐、翻白眼等表現。
● 全身癥狀:不少患者伴乏力、食慾缺乏、低熱和消瘦等全身癥狀。

檢查


● 確診貝赫切特病主要依靠實驗室檢查及皮膚穿刺試驗。
● 實驗室檢查
● ● 本病無特異性實驗室異常。急性期白細胞中度增多,紅細胞沉降率加快。
● 皮膚穿刺試驗
● ● 皮膚穿刺試驗陽性有助於確診,是本病目前唯一的特異性較強的試驗。
● 輔助檢查
● ● 眼科特殊檢查、血管彩超、胃腸道內鏡、磁共振及CT、B超檢查可輔助診斷。

診斷


● 醫生診斷貝赫切特病,主要依據典型癥狀及相關的輔助檢查。
● 潰瘍、皮疹、下肢結節紅斑、眼部虹膜炎及關節腫痛等癥狀是診斷貝赫切特病的重要依據。
● 血象檢查顯示急性期白細胞中度增多,紅細胞沉降率加快;血清IgM、IgG明顯增高;皮膚穿刺試驗顯示陽性。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潰瘍、皮疹、下肢結節紅斑、眼部虹膜炎及關節腫痛等癥狀,容易與貝赫切特病混淆,這些疾病有阿弗他口腔炎、皰疹性口炎、天皰瘡、系統性紅斑狼瘡、脊柱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動脈炎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醫生主要通過典型癥狀及相關輔助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貝赫切特病,主要依靠藥物治療,還有一些其他的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 多數患者需長期服藥。
● 若潰瘍疼痛劇烈,可給予鎮靜劑或局部麻醉劑止痛。
● 急性期內給予皮質激素可促進潰瘍癒合,若為預防複發,可給予小劑量長期應用。
● 醫生可根據患者不同的臨床癥狀而應用不同的藥物。非甾體抗炎葯對關節炎的炎症有效,沙利度胺對黏膜潰瘍、特別是口腔黏膜潰瘍有較好的療效。

其他治療

● 有動脈瘤者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還可選擇手術或介入治療。

危害


● 潰瘍、皮疹、下肢結節紅斑、眼部虹膜炎及關節腫痛等癥狀反覆發作,會影響生活和工作。
● 皮疹、下肢結節紅斑可影響美觀。
● 胃腸道潰瘍出血、穿孔、腸瘺、吸收不良、感染等嚴重併發症是導致死亡率高的重要原因。
● 嚴重者可導致失明、腸穿孔或死亡,給患者及家屬造成嚴重傷害。

預后


● 大部分病人預后良好。
● 然而有眼病者會出現視力嚴重下降,甚至失明。
● 有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者死亡率亦高,存活者往往有嚴重的後遺症。
● 大、中動脈受累后因動脈瘤破裂、心肌梗死等而出現突然死亡者亦非罕見。
● 近年來經早期積極對眼炎進行治療,並預防健側眼的受累,失明有所減少,但仍有部分病人遺有嚴重的視力障礙。

預防


● 貝赫切特病病因不明,目前無有效的預防方法或藥物,建議易感患者盡量避免感染、精神緊張和勞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