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尹
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
徠令尹是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的最高官銜,是掌握政治事務,發號施令的最高官。
“令尹:令,發號也;尹,治也;令尹,握事者也”——《說文》。
令尹
《左傳》稱令尹﹑司馬為楚之“二卿士”和“王之四體”﹐地位相當於其它諸國的百官之首——相(到了戰國,只有楚國仍然用令尹的稱號,而其他國家先後設相)﹐屬於楚王的股肱之臣。令尹地位略高於司馬,其人選有空缺﹐常由司馬遞補。令尹的職責是輔助楚王綜理朝政﹐雖也經常率軍作戰,但兵事主要由司馬掌管。可見﹐楚之文武略有分工﹐和晉國正卿的文武合一稍有不同。任令尹者一般為楚王子弟﹐有時或由嗣君為之。令尹職位尊顯,而一有過失,往往伏誅。見於《左傳》的楚令尹共二十餘人﹐其中如子玉﹑子上﹑子辛﹑子南﹐皆因有過而喪身。楚王馭下較嚴﹐和魯﹑衛等國優容大臣有著明顯差別。令尹很少世代相襲,避免了強家勢力的滋生。由於楚令尹制有以上特點,春秋時各國政權上陵下替的現象在楚並未出現,這也是楚能雄強於諸侯的重要原因之一。
令尹為楚所特有之官名﹐但有些受楚影響較深的小國﹐也曾設有令尹。據春秋銅器銘文所記徐國就曾設有此官。
戰國時期,各國多以相邦為“百官之長”,只有楚沿春秋之舊﹐宰輔之任仍名為令尹。如魏吳起到楚后,為悼王令尹。春申君獨攬楚之大權﹐其職位也仍是令尹。在《韓非子》和《戰國策》中都有關於楚令尹的記載。
(1)春秋 戰國 時 楚國 執政官名,相當於宰相。《左傳·庄公四年》:“令尹 鬭祁、莫敖 屈重 除道梁 槎,營軍臨 隨。隨 人懼,行成。”《論語·公冶長》:“令尹 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邢昺 疏:“令尹,宰也…… 楚 臣令尹為長,從他國之言,或亦謂之宰。”《漢書·高帝紀上》:“﹝ 懷王 ﹞以 羽 為 魯公,封 長安侯,呂臣 為司徒,其父 呂青 為令尹。”顏師古 注引臣 瓚 曰:“諸侯之卿,唯 楚 稱令尹,其餘國稱相。”唐 張說 《唐西台舍人贈泗州刺史徐府君碑》:“君子大守道而小守位,污隆隨時,屈伸以義,亡令尹而不慍,失司寇而遂行。”
(2)泛稱縣、府等地方行政長官。宋·梅堯臣《立春前一日雪中訪烏程宰李君俞依韻和答》:“粉絮先春拂面翔,臨風躍馬到君堂,縣民將喜土膏起,令尹未驚農事忙。”《新編分門古今類事》卷五引 宋·劉斧《青瑣高議·寇相毀廟》:“﹝ 寇準 ﹞知 巴東縣。縣舊有一廟,不知其名。舊令尹嘗夢其神泣告之。”清 昭槤《嘯亭雜錄·岳青天》:“岳少保 起,滿洲 人。以孝廉起家。初任 奉天府 尹,前令尹某以貪黷著,公入署時,命仆自屋宇器用皆洗滌之,曰:‘勿緇染其污跡也。’”
西周時,楚由各個部落聯盟拼湊而成,各個部落首領稱為“敖”。熊通稱王后(即為楚武王),為了削弱“敖”也就是各大部落的力量,加強國家集權,專門設立令尹、司馬,以分諸敖之權。
楚武王以斗伯比、斗祁兄弟為令尹,征伐四方,對楚國初期的擴張壯大立下大功。斗伯比之子斗谷於菟毀家紓難,功勛卓著。然斗谷於菟之弟成得臣於城濮之戰慘敗,若敖氏發展受挫。楚王以蒍呂臣為令尹,意欲分若敖氏之權。
蒍呂臣死後,斗勃、成大心、成嘉、斗般又相繼為令尹。若敖氏家族長期世襲令尹一職,且前任令尹有權指定其繼承人,權勢膨脹迅速。至斗椒,楚莊王處處抑制若敖氏,斗椒政變失敗,若敖氏被滅族。
楚莊王為鞏固楚國王權,以其弟子重(穆王子)為令尹,楚國公族力量加強。其後子辛(穆王子)、子囊(庄王子)、子庚(庄王子)、子南(庄王子)相繼為令尹,其餘卿族雖有人(薳子馮、屈建)擔任令尹,其勢仍不及公族。
前544年,子木去世,公子圍為令尹,公族勢力過大。最終公子圍弒君而立,是為楚靈王。
楚靈王殘暴成性,鎮壓薳氏、屈氏,蒍氏(薳氏小宗)凋謝,屈氏亦走向低谷。楚人殺靈王,立平王。楚平王依舊多以公族成員為令尹,然其餘卿族(薳氏、屈氏)衰落,若敖氏後裔(鬥成然)雖有短暫崛起,亦不能左右大勢。
子皙(共王子)、子瑕(穆王曾孫)、子常(庄王孫)、子西(平王子)、子高(庄王曾孫)、子國(平王孫)相繼為令尹。經過靈、平兩代的折騰,陳雜混亂的貴族制度、脆弱不堪的卿族伴隨著楚國的中衰。
靈王、平王時代的政治洗牌造成楚國貴族缺失,景氏(平王謚為“景平”)、昭氏(昭王謚為“昭”)日漸崛起,屈氏也在步入復興的軌道。
至戰國,景氏、昭氏、屈氏穩居楚國三大貴族之列。楚悼王欲圖強,以吳起為令尹,實為反常。然吳起以客卿之身,欲根除楚國貴族之腐基,難矣!
楚悼王死後,吳起遭射殺,新法被廢。楚令尹一職基本由公族、景氏、昭氏三家壟斷,直至前223年,秦王趙政(一名嬴政,為秦始皇)滅楚。
1.斗伯比(前706年以前-前699年之後任令尹)
生徠卒年不詳。亦名熊伯比,若敖熊儀之子。公元前706年,斗伯比參政。據《左傳·桓公十三年》記載,“莫敖屈瑕驕傲輕敵,伐羅必敗”,結果屈瑕在率楚軍討伐羅國時,果然大敗。其任楚國令尹時期,參與楚武王伐隨戰爭。
2.斗祁(前690年前後任令尹)
生卒年不詳。名祁。若敖氏後裔。長時期協助楚武王,掌握楚國軍政大權。公元前690年,隨武王征伐隨國。征途中武王病死,他密不發喪,仍按原計劃率楚軍東進。逼進隨都后建造營壘,迫使隨人求和,與隨侯訂盟於漢水之濱。待楚回師渡過漢水,才正式發訃告。
3.彭仲爽(前688年以後-前683年以後)
生卒年不詳。據《左傳·哀公十七年》載:“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為令尹。”。楚文王伐申國(今河南南陽),授仲爽為令尹,先助楚文王滅掉申國,公元前680年又滅掉息國(今河南息縣西南),成為楚國的縣;后征服陳國、蔡國,使他們向楚國朝貢。因相楚有功,楚文王賜仲爽廣地,其家世為楚大夫。彭仲爽是為數不多的出身非楚國王族的令尹。
4.公子善(前675年以前-前664年)
(?-前664)名子善,字子元,楚文王弟。前666年,在楚文王夫人息媯宮旁修建館舍,成天歌舞不息,被息媯斥責。同年秋,以600乘戰車伐鄭返郢后,擅自住進王宮。楚成王八年。被忠於楚王室的申公斗班殺死。
5.斗豰於菟(前664年-前637年)
生卒年不詳。字子文,斗伯比之子。又稱斗豰於菟,據《左傳·宣公四年》記載:斗伯比與鄖(今安陸一帶)國君之女私通產子,被鄖國夫人丟棄於雲夢澤中,某日鄖君狩獵,見虎抱一嬰兒餵乳,乃帶回鄖國撫養。楚人稱“乳”為“豰”,稱“虎”為“於菟”,故名。前664年,斗班殺令尹子元,斗谷於菟繼任令尹。執掌楚國軍政大權二十七年,其間兩次去職又復職,期間協助楚成王大力整頓楚國內政,率軍滅弦國、黃國、英國,前637年主動辭職,推薦楚將成得臣當令尹。
6.成得臣(前637年-前632年)
(?-前632)名得臣,字子玉,斗伯比之子,子文之弟。若敖氏後裔。春秋時楚令尹。楚成王三十五年(前637年),因戰功被子文推薦為令尹。成王三十八年,率楚軍滅夔(今秭歸境),又北征背楚親晉的宋國。次年冬,再圍宋,與救宋之晉、齊、秦聯軍戰於城濮(今山東鄄城臨濮集),楚軍潰敗,引咎自殺於歸途中。
7.蒍呂臣(前632年-前629年)
(?—前631年)蒍(同薳)氏,名呂臣,字叔伯。薳章之後裔。原為大夫。城濮之戰戰敗后子玉自殺,楚成王立蒍呂臣為令尹,以圖分若敖氏之權。蒍呂臣雖為正卿,卻難以控制若敖氏,遭到斗勃、斗般、成大心等人的一致反感。前631年,蒍呂臣在一片反對聲中死去,任令尹僅一年。
8.斗勃(前629年-前627年)
生卒年不詳。名勃,字子上。若敖氏後裔。初為大夫。前632年城濮之戰時輔助子玉,指揮楚軍右翼,被晉軍擊潰。楚成王為立太子事,曾徵詢其意見。他提出商臣為人殘忍,不可立為太子,因而遭商臣怨恨。前627年率楚軍討伐陳國、蔡國。與陳、蔡媾和后,又攻打鄭國。晉國出師救蔡,和晉軍陽處父對峙於汦水(一名滍水,即今河南魯山、葉縣一帶的沙河)。為避免遭晉軍襲擊,後退三十里,準備等晉軍渡河后再戰。不料陽處父卻揚言楚軍逃跑而退兵撤,楚亦撤軍歸國。太子商臣以此誣告子上是接受了晉賄賂退兵而被楚成王處死。
9.成大心前627年-前615年
(?-前615年)名大心,字孫伯。為子玉之子。若敖氏後裔。前632年城濮之戰時曾跟隨其父成得臣出征。前625年,楚穆王弒其父自立為王后,以其為令尹。繼續北圖東進開疆拓土。前622年秋,率師滅六(偃姓,今安徽六安北),繼滅蓼(姬姓,今河南固始東北),圖謀中原,與晉爭霸。前616年敗麇師於防渚(今湖北房縣),進師至錫穴(麇都,今湖北鄖縣五峰)。前615年卒,其弟成嘉繼之為令尹。
10.成嘉(前615年-前612年)
(?—前613年)名嘉,字子孔。子玉之子,成大心之弟。前615年繼成大心為令尹。擔任令尹之初,舒、宗、巢等群舒(偃姓,散居今安徽巢湖西南)叛楚,率楚軍前往平亂,俘虜舒(今安徽廬江西)及宗國(約今廬江西北)國君,並乘機圍巢國(今安徽六安東北)。前614年,楚穆王崩逝,其子立,是為楚莊王,庄王年幼,成嘉獨掌朝綱。前613年與太師潘崇伐群舒,使公子燮、子儀留郢(今湖北荊州)輔庄王。二子作亂,使賊殺成嘉,不克而還。不久成嘉病故。
11.斗般(前612年-前611年)
(?—約前605年)名般,字子揚,若敖氏後裔,令尹子文之子。楚莊王四年(前610年)前後任令尹之職。約在楚莊王九年遭工正(掌百工之官)蒍賈誣陷被殺。
12.斗椒(前611年-前605年)
(?~前605年)名椒,字伯棼。又字子越。斗伯比之孫。楚成王時任司馬,掌管軍事,曾參加楚、晉城濮之戰。前611年參與滅庸(今竹山縣東)之役。後繼斗般為令尹。庄王九年,他殺死主管軍事的司馬蔿賈後,率若敖氏族人發動叛亂,被庄王擊敗,若敖氏族幾被盡滅。
13.虞丘
生卒年不詳。字子桱,即沈尹子桱。號稱虞丘子。楚穆王之子。曾向楚莊王推薦孫叔敖為令尹。前597年率軍參加邲(今河南鄭州西北)之戰,大敗晉國。前589年,巫臣攜夏姬叛逃到晉國,沈尹子桱與令尹子重殺死了巫臣族人。沈尹子桱與王子罷得到了巫臣族人子盪的家產。
14.蒍敖(前605年以後—前596年)
(約前630-前593年)名敖,字孫叔。期思(今河南淮濱)人,一說郢(今湖北潛江)人。前601年出任令尹,輔佐楚莊王施教導民,寬刑緩政,發展經濟,政績赫然。參與楚晉邲(今河南鄭州西北)之戰,大敗晉國,楚稱霸中原。還主持興修了芍陂(今安豐塘)。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列其為第一人。今湖北荊州沙市中山公園西北隅有其墓。
15.子佩(前596年--前593年)
不詳。 16.公子嬰齊(前593年—前570年)
(?-前570)名嬰齊,字子重。楚莊王弟。初為左尹(令尹之副職)。前598年,率楚軍伐宋(今河南商丘一帶)。次年,親率楚軍參加了大敗晉軍的邲(今河南鄭州市西北)之戰。前590年,楚共王即位,任令尹。即與司馬子反(公子側)合謀,殺害已奔晉之巫臣的族人。巫臣向晉景公獻策,使晉與吳(都城在今江蘇蘇州市)結好。期間率軍遠伐衛、魯,又與蔡侯、許男、魯公及秦、宋、陳、衛、鄭、齊之大夫盟於蜀(魯地,今山東泰安西)。楚共王六、七年連續兩次率楚軍伐鄭(都城在今河南新鄭)。前584年,吳軍侵楚。前571年率軍伐吳獲勝;旋又派楚軍襲吳,遭慘敗。前570年病逝。
17.公子壬夫(前570年-前568年)
(?-前568年)名壬夫,字子辛,楚穆王之子,公子側(子反)之弟。初為右尹。前575年,率軍參加鄢陵之戰。前573年,率楚軍與鄭軍侵宋城郜,攻取幽丘(今安徽蕭縣),伐彭城(今江蘇徐州)。次年,再次率楚軍救鄭伐宋呂、留(今江蘇徐州)。前570年為令尹。后常侵伐小國以圖私立且對諸侯貪索無厭。前568年楚共王因陳國背楚親晉將其處死。
18.公子貞(前568年-前559年)
(?-前559年)名貞,字子囊。楚莊王之子。前568年被任為令尹后,為與晉國對抗,先後六次北伐。從實踐中深感楚、晉力量相當,主張不與晉爭。楚康王元年,率楚軍伐吳失利。死前已預感到吳對楚的威脅,遺言加修楚郢城牆。
19.公子午(前558年-前552年)
(?-前552年)名午,字子庚。楚莊王之子,楚共王之弟。初為楚國司馬,主管楚國軍事。前561年出使秦國。次年,率楚軍大敗吳軍。前558年為令尹。前555年冬,鄭國子孔欲借楚國兵力剷除異己。他鑒於諸侯向晉,楚國難於與晉爭雄而未答應出兵。后在楚康王催促下,率楚軍深入鄭境。后適逢大雨,楚軍大多凍傷,遭慘敗。前552年病死。
20.公子追舒(前552年-前551年)
(?-前551年)名追舒,字子南。楚莊王子。楚康王初年任箴尹。前552年為令尹。偏寵無有爵祿的觀起,使觀起非法佔有能駕幾十輛車子的馬匹。次年,被康王處死,觀起亦被車裂。
21.蘧子馮(前551年-前548年)
(?-前548年)蔿氏,名子馮。孫叔敖之侄。前558年任大司馬。前551年任為令尹后,經人規勸,接受公子追舒被殺的教訓,主動辭退了八個擁有很多馬的寵信者。
22.屈建(前548年-前545年)
(?—前545年)名建,字子木,屈到之子。前551年任莫敖。前548年,繼薳子馮擔任令尹。執政之初,滅舒鳩(今安徽舒城境),並擊斃吳王諸樊。前546年,代表楚國參加十四國弭兵之會。赴會前內穿皮甲,會中與晉國爭當盟主。會盟達成協議,楚、晉平分了霸權。死後,晉國曾派大臣至郢,為其弔喪。
23.公子圍(前545年-前541年)
(?-前529)即楚靈王。初名圍,后改名虔。楚康王弟。前549年-前529年在位。前544年,康王子熊員繼為楚君后,任其為令尹。次年,殺司馬蒍掩,奪其家財。前541年冬,絞死郟敖,自立為楚君。前538年,在申縣會合諸侯,尋以諸侯之師伐吳、滅賴(今河南息縣)。不久修建章華台。前534年,滅陳(今河南淮陽);前531年,滅蔡(今河南上蔡);並將從屬於蔡的許、胡、沈等國遷入楚境。前529年,陳、蔡故臣聯合楚諸公子棄疾發難,攻入郢。靈王所率楚師潰散,被迫自殺。
24.蘧罷(前541年-前529年)
生卒年不詳。名罷,字子盪。前546年,赴晉參加盟會,應對敏捷,深得晉人讚許。前543年,去魯聘問。前541年,公子圍篡奪王位后,任其為令尹。前537年,赴晉為靈王迎娶晉侯之女。次年,率楚軍伐吳,潰敗,把戰敗之責歸之於薳泄,將薳泄處死。
25.公子黑肱(前529年)
(?-前529年)字子皙。楚共王之子,楚靈王弟。前546年曾參與楚、晉十四國弭兵之會。前541年,同伯州犁在讎、櫟、郟等地築城。同年冬王子圍殺死楚王郟敖,子皙逃鄭。前529年,潛回楚之蔡地(今河南上蔡),聯合先後受楚靈王迫害的王族子干、公子棄疾、蔓成然率軍殺入郢都(今湖北荊州),殺死楚靈王的兒子太子祿和公子罷敵。子干自立為楚王,子皙為令尹。旋為公子棄疾所逼,自殺。
26.鬥成然(前529年-前528年)
(?—前528年)名成然,字子旗。因食采於蔓,又稱蔓成然。斗谷於菟六世孫,斗韋龜之子。(前640)楚靈王即位不久,其封邑被侵奪,任為郊尹(治郊區大夫)。前531,楚靈王滅蔡(今河南上蔡)設縣,任命公子棄疾為蔡公,隨棄疾赴蔡。前529年,楚共王諸公子起事反叛楚靈王,他帶領斗氏族人進入楚都郢(今湖北荊州)。及至棄疾奪得王位(楚平王)后,被任命為令尹。次年,和養氏之族(養由基後裔)勾結,貪得無厭,被楚平王殺死。
27.陽匄(前528年-前519年)
(?-前519年)名陽匄,字子瑕,楚穆王曾孫。前528年冬,令尹鬥成然被殺後繼任令尹。前523年,陽匄在郟地(今河南郟縣)主持築城,後去秦國聘問,以加強秦楚聯盟。前519年,吳王僚伐州來(今安徽鳳陽),他帶兵出援,病卒於出征途中。
28.囊瓦(前519年-前506年)
生卒年不詳。名瓦,字子常。子囊(即楚莊王第三子公子貞)之孫。前519年任令尹,修郢都城牆,被沈尹戌反對。前516年,楚平王去世,欲捨棄太子(楚昭王)而立公子申(子西),遭公子申反對未果。前515年,囊瓦聽信費無忌的讒言,殺害了左尹郤宛,滅族,引起國人不滿。於是接受沈尹戌的建議,殺死費無忌。前508年率楚軍伐吳,被吳軍擊敗。前507年,向唐成公、蔡昭侯索賄遭拒,將唐、蔡國君扣留三年後釋放。蔡君回國后請求吳國伐楚。前506年,吳王闔閭聯合唐國、蔡國伐楚,柏舉之戰,楚國大敗,囊瓦逃到鄭國。吳軍攻入郢都。時鄭定公歸咎於囊瓦,囊瓦自殺。
29.公子申(前505年-前479年)
(?-前479年)名申,又名宜申,字子西。楚平王庶出長子,楚昭王兄。初為申公,後為右司馬。前506年吳軍攻入郢都,楚昭王出逃。次年,秦軍援楚,子西率楚軍配合秦軍戰於漢東,先後在軍祥(今隨州市西南)、公壻之溪(約在今湖北襄陽市東)擊敗吳軍。郢都收復后,被任為令尹。前489年昭王死後,擁立昭王之子熊章為楚君,是為楚惠王。后召迴流亡在吳的王孫勝(白公勝),任巢大夫(一說為白公);前479年被白公勝所殺。
30.沈諸梁(前479年-前478年)
生卒年不詳。名諸梁,字子高。楚司馬沈尹戌之子,因封地在葉邑(今河南葉縣),史稱葉公。在葉地治水開田,頗具治績。前479年,楚發生白公勝之亂,葉公率軍勤王,擊敗白公勝,被楚惠王封為令尹兼司馬。次年滅陳(今河南淮陽)。后將令尹一職讓給公孫寧,回葉地終老。
31.公孫寧(前478年-前475年以後)
生卒年不詳。名寧,字子國,又稱公孫寧,楚平王之孫,令尹子西之子。初為右司馬。前479年,子西被白公勝所殺,旋白公勝之亂被平定。前478年繼沈諸梁任令尹。前477年,巴國進犯楚國,三月率師在鄾地(今襄陽市西北)大敗巴國,被封在析(今河南西峽南),為楚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君。
二。戰國
1.吳起(前385年—前381年)
(約前440年-前381年)衛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縣,一說山東省曹縣東北)人。通曉兵家、法家、儒家諸家思想。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仕魯時曾擊退齊國的入侵;仕魏時屢次破秦,盡得秦國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業;仕楚時主持改革,史稱“吳起變法”。後世把他和孫武並稱為“孫吳”,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佔有重要地位。
2.昭奚恤(約前369年—前342年間)
生卒年不詳。名奚恤。紀郢(今江陵紀南城)人。戰國時楚令尹、封君。封於江(今河南正陽西南),因稱江君。繼州侯掌握楚國軍政大權,位高祿重,敢於直言,在諸侯間頗有聲望。為此,仕於楚的魏人江乙象楚宣王屢進讒言。他不為所動,仍進諫如前。
3.昭陽(約前340年—前322年)
生卒年不詳。一作昭獻。曾兩度出任令尹。一次約為前323—前320年,另一次約為前318—前301年。前322年,張儀由秦入魏為相之時。史厭勸此時正為令尹的昭魚與張儀合作要挾韓國,以求兼相楚韓。但此後不久昭魚就將令尹讓給了大司馬昭陽。
4.昭陽(前322年-前310年)
生卒年不詳。名雲,字陽。戰國時楚司馬。兼領柱國,封上爵執圭。前334年率兵滅越。前323年,敗魏軍於襄陵(今河南雎縣),佔八邑,威震齊、燕、趙、魏、秦、韓六國。被任命為令尹,楚懷王將傳國之寶“和氏璧”賞賜給昭陽,將“古勃海之地”(即興化一帶)封為昭陽食邑。同年,轉兵伐齊。策士陳軫為齊作說客,以“畫蛇添足”為喻勸其罷兵,遂退師。懷王十一年,為便於控制泗東,昭陽向齊國剛罷相不久的田嬰提出,以數倍楚地換取田嬰封地薛邑,為田嬰拒絕,楚軍遂強行攻薛。齊宣王派兵援薛,楚始罷兵。不久,昭陽在封地病故,謚號“山子”。
5.景鯉(約前310年—前298年)
生卒年不詳。名鯉,楚平王後裔。繼昭陽之後任令尹。曾奉命出使於秦(都城在今陝西咸陽),秦國擬將他扣留,以之要挾取得楚地。他向秦王指明這種作法只會使秦孤立;秦王乃將他釋放歸楚。前300年,韓國(都城在今河南新鄭)太子幾瑟奔楚;楚欲立幾瑟為韓國繼承人,他為此出使於韓。次年,懷王入秦被扣。在齊國作人質的楚太子橫,表示願割楚東境地五百里於齊后被釋歸,旋被立為楚君(楚頃襄王)。當齊向楚索要“東地”時,頃襄王徵詢他的意見。他不同意割地,主張請求秦國出兵相助拒齊。頃襄王乃派他帶五十車財物入秦求援。秦出兵援楚,齊國未能佔領楚地。
6.子蘭(前298年—前285年)
生卒年不詳。名子蘭(一作闌)。楚懷王子,楚頃襄王弟。前299年,力勸楚懷王前去秦(今陝西咸陽)會盟。及至楚懷王入秦,被秦扣留。前298年任令尹。前296年,楚懷王死,歸葬於楚。楚人因其勸懷王入秦而不返,免令尹之職,以子椒接任。約前292年,楚與秦結為婚姻。遭屈原反對,子蘭與上官大夫靳尚誣陷屈原,使屈原被流放到沅、湘一帶。
7.子椒(前285年前後)
生卒年不詳。原作“子叔”。楚懷王寵臣之一,官至令尹。他對屈原的各項政治主張和建議多次抵制,並向楚懷王讒言屈原,致使屈原遭受排擠和陷害。
8.州侯
生卒年不詳。因封於州(今湖北洪湖)稱州候。名不詳。楚頃襄王時為令尹,以陪伴楚王取樂為能事,期間楚軍在秦軍攻擊下一再敗北。前278年,楚國都被迫東遷於陳(今河南淮陽)》。
9.春申君黃歇(前262年—前238年)
(前314-前238)本名黃歇,楚國江夏人,戰國時期楚國公室大臣。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曾任楚相。黃歇遊學博聞,善辯。前262,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12縣。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春申君前去奔喪時被國舅李園安排的刺客刺殺。一說據《越絕書》表明春申君是在楚幽王之時為幽王所殺。
10.李園(前238年—前228年)
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人,入楚,把妹妹進獻給春申君,懷有身孕。后李園又建議春申君將其妹獻給楚考烈王,後來其妹生下一子,李園得以與春申君同掌楚國朝政。前238年,楚考烈王去世,李園矯命殺死春申君,立楚幽王,專楚政。李園最後也未得善終。據《列女傳》之《孽嬖》載:“後有考烈王遺腹子猶立,是為哀王。考烈王弟公子負芻之徒聞知幽王非考烈王子,疑哀王,乃襲殺哀王及太后,盡滅李園之家,而立負芻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