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相
佛教畫術語
變相,簡稱“變”。佛教畫術語。用繪畫或雕刻所表現的佛經故事。內容分為三種:一,是根據某部經典,把其至尊及侍從在所領區域內(凈土)的種種活動,用繪畫表現出來,稱作“經變”,如“西方凈土變”等;一是依據釋迦牟尼傳記,把佛一生的故事單獨或一系列地圖繪出來,稱作“佛傳”;一是依據本生(指釋迦牟尼降生凈飯王家為太子以前的許多世)故事的經典,繪成獨幅或連環畫,稱作“本生”。
在8世紀之前,變相這個詞被用於許多藝術形式,包括立體的塑像、浮雕、書籍插圖、手卷和壁畫;自盛唐起,變相一般被認為是一種二維的複雜的繪畫表現形式,而且僅指某種特定的宗教性的——多為佛教的——繪畫;題為變相的大多數繪畫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不是“敘事性的”,畫在佛教石窟中的變相也並非用於講述故事——作為石窟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製作這些壁畫是為了宗教奉獻而非用於通俗娛樂活動。
敦煌變相可以分為“經變”以及與變文密切相關的繪畫兩類,前者使可以看到佛教的教義是如何濃縮為偶像式的構圖,後者中的“降魔變”繪畫則體現了如下一種複雜關係:“‘降魔’變相與變文都是源於一部佛教經典。但是變相的出現年代早於變文。描寫這一故事的北周壁畫尚模擬經文的敘事結構,而初唐出現的一種新的繪畫形式則根據其自身邏輯將文獻轉化成一種空間性的表現方式。這種圖像一旦出現,便激發起人們的巨大想象力並影響到了變文的寫作,變文反過來又成為創作變文表演中所使用的畫卷以及石窟內大幅變相壁畫的一個重要的源泉。
1.有的學者認為:佛寺圖畫之所以稱作“變相”,是因為變佛經經義為圖的緣故。按:果真如此的話,那麼所有的佛像都應該稱作“變相”,因為所有的種種佛像都無例外地是根據佛經經義“變”寫而志的。但事實並不然,被稱作“變相”的圖畫只是佛寺各種圖畫之種。
2.有的學者論為:所謂“變相”是由於圖中表現了諸佛“變現神通諸妙相”而得名。按:事實並不如此,如“天王相”、“金剛相”是根據“變現”畫的,而“千手千眼觀音”則是根據大變特變的變態畫的,但這些相只被稱作“法相”、“妙相”、“寶相”,從未被稱作“變相”。事實是,只有具有一定故事性的寺院壁畫才被稱作“變相”。
3.有的學者認為:“變”意為“變異”、“變怪”;所謂變意為“表現神奇變異故事的圖像”;“變相”就是“故事畫”。但中國古時的故事從不名作“變相”。這一名詞只適用於佛寺中的圖畫。
4.有的學者從而認為:“變相”一詞是天竺(印度)佛教的專用語。但“變相”並非外來語,既非譯音,也非譯義。它倒是來自古漢語。由此看來,中述各說都不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