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簡稱“等離子體所”,英文縮寫為ASIPP),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科學島,成立於1978年9月,其前身為“合肥受控熱核反應研究實驗站”。主要從事高溫等離子體物理、磁約束核聚變工程技術及相關高技術研究和開發,以探索、開發、解決人類無限而清潔的新能源為最終目的。

等離子體所是中國熱核聚變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溫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及核聚變工程技術研究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先後建成常規磁體托卡馬克HT-6B、HT-6M,我國第一個圓截面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合肥超環”(HT-7),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並在物理實驗中獲得了一系列國際先進或獨具特色的成果,榮獲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及多個國家重要獎項。

發展歷史


1978年9月,“合肥受控熱核反應研究實驗站”成立。

科研條件


人員編製

截至2016年3月,等離子體所有在職職工7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逾80%。先後有4位科學家入選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多人入選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百人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和拔尖人才等人才專項或擔任973、863項目首席科學家。專業技術人員599人,佔80%;院士1人,正高64人,副高128人;研究生及以上學歷376人(其中博士學位245人),佔總人數的50%。
:梁雲峰、郭后揚
百人計劃
姓名入選時間姓名入選時間
李建剛1996羅廣南2006
虞清泉1996吳李君2007
葉民友2000黃青2008
劉小平2000吳麗芳2009
王命泰2004項農2010
馬志為2003萬寶年2011
王祥科2003陳健2011
汪良斌2006羅廣南2006

科研部門

截至2016年3月,等離子體所有12個研究室、2個中心、3個管理部門和多個高技術公司。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截至2016年3月,等離子體所有1個博士后流動站,4個博士點包括等離子體物理和核能科學與工程2個特色專業,11個碩士點包括等離子體物理、核能科學與工程、電工理論與新技術、低溫與製冷工程、核技術及應用5個特色專業。

教學建設

截至2016年3月,等離子體所已培養研究生逾千人,在學研究生近400人。

文化傳統


所徽

所徽以C、N、F三個英文字母變形組成圖案。C、N、F是Controllable Nuclear Fusion(可控核聚變)的縮寫,也可理解為Nuclear Fusion of China(中國核聚變)的縮寫。C和F組成了一個具有一定約束力的外形圖,類似於托卡馬克裝置真空室位形圖,中間是由一個閃電符和一個發光球組成的N,形象表達了托卡馬克放電實驗。C與F的設計走向如同湍流旋渦,具有一定的向心力,表達了等離子體所全體科研人員齊心協力、團結合作的大科學團隊精神。

所精神

甘於奉獻,團結協作,銳意進取,爭創一流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所長:萬寶年

歷任領導

2009年-2014年期間的所領導:
所 長:李建剛
黨委書記兼副所長:張曉東
2005年-2009年期間的所領導:
所 長:李建剛
黨委書記兼副所長:匡光力 張曉東
2000-2005年期間的所領導:
所長:王紹虎
黨委書記:王紹虎
1 995-2000年期間的所領導:
所長:萬元熙
黨委書記:王紹虎
1991年-1995年的所領導:
所長:霍裕平
黨委書記:王紹虎(1991年7月17日-1996年7月18日)
1986年-1991年期間的所領導:
所長:霍裕平
黨委副書記:邵世舉 (1984年4月27日-1989年12月)、王紹虎(1987年1月4日-1990年12月21日)
1981年-1985年期間的所領導
所長:霍裕平(1983年10月21日起任期三年)
黨委書記:劉曙(1981年11月16日-1982年5月9日)
1978年-1981年期間所領導
1978年5月11日任命的所負責人:李吉士、陳春先
黨委書記:施炳智(1978年7月1日-1980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