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黽

中藥名

水黽,中藥名。為水黽科動物水黽Rhagadotars uskraepelini(Breddin)的全體。分佈於台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具有截瘧,療毒之功效。用於瘧疾,痔瘡。

相關配伍


治一切痔:婆子三十個。用三個紙包,每包十個,於背陰處懸掛,陰乾,每包作一服。研爛,空心溫酒調下。良久吃飯,三日連三服,十日內見效。久痔膿血者,二三十服絕根。(《東醫寶鑒》水馬散)

採集加工


夏季雨後於積水處、水池處用網捕捉,捕後置沸水中燙死,曬乾。

形態特性


成蟲體長3-4mm,背部黑褐色帶有藍白色斑紋。複眼大而突出。觸角絲狀。胸部寬大,翅膜超過腹部末端。前足短,中、後足長,中足特別長,為體長的2倍多。腹部9節,腹基部最寬,向末端變尖,呈圓錐狀。若蟲灰白色,在頭、胸、腹部有褐色斑塊。觸角、足大部分為灰色。至第4齡和第5齡的若蟲的中區灰白色至淡黃色,褐色區漸變成黑褐色。

生長環境


生活於魚塘、沼澤和較平靜的河流。以水面上小蟲及跌落水面的蠅類為食。分佈於台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藥材性狀


蟲體長3-4mm。頭部有1對大而突出的複眼,觸角1對,絲狀,多已脫落。背部黑褐色,帶有藍色的斑紋,有時有翅,翅膜起過腹部末端。胸部寬大,有足3對,前足短,中后長,中足特長,為體長的2倍以上。腹部9節,腹基部最寬,向末端變尖,呈圓錐狀。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動物志》:“抗瘧。治瘧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