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荊防敗毒散的結果 展開

荊防敗毒散

荊防敗毒散

荊防敗毒散,中醫方劑名。出自《攝生眾妙方》卷八。為發表劑。具有發表解汗,散風祛濕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濕邪。症見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肢體酸痛、無汗、胸膈痞悶、咳嗽有痰、鼻塞聲重、舌苔白膩、脈浮等。

歌訣


荊防敗毒草苓芎,羌獨柴前枳桔同;瘡瘍痢疾表寒證,散風祛濕功效宏。 

組成


荊芥、防風、羌活、獨活各10g,柴胡、前胡、川芎、枳殼、茯苓、桔梗各6g,甘草3g。

用法用量


將所有藥材研為細末,每次取6g,用水煎煮后服用。

功用


發汗解表,散風祛濕。

主治


主治外感風寒濕邪,症見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肢體酸痛、無汗、胸膈痞悶、咳嗽有痰、鼻塞聲重、舌苔白膩、脈浮等。

方義


荊防敗毒散是由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茯苓、防風、荊芥、桔梗、川芎、甘草十一味中藥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比而成。其中荊芥辛苦微濕,入肺、肝經,具有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等症;防風辛甘微溫,入膀胱、肺、脾、肝經,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風疹瘙癢等症,共為方中君葯(主葯)。羌活苦辛性溫,入膀胱、腎經,具有解表散寒、祛風勝濕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風寒濕痹、頭痛無汗,瘡瘍腫毒等症;獨活苦辛微溫,入肝、腎、膀胱經,具有祛風勝濕、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少陰伏風頭痛、腰膝疼痛等症,共為方中臣葯(輔葯)。此外,柴胡苦辛微寒,可透表瀉熱、疏肝解郁;前胡苦辛微寒,可疏散風熱、降氣化痰;枳殼苦辛微寒,具有破氣行痰的功效;茯苓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桔梗苦辛性平,可宣肺祛痰,對於咳嗽痰多、咽喉腫痛具有良好的療效;川芎味辛性溫,可行氣開郁、祛風止痛,對於風寒濕痹症具有不錯功效,共為方中佐葯(佐助葯)。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的作用,為方中使葯(調和葯)。

運用


1、在中醫看來,荊止痛防敗毒散是治療外感風寒濕邪的基礎方劑,主要以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胸膈痞悶、肢體酸痛、舌苔白膩、脈浮等為辨證要點。
2、現代臨床常用於治療感冒、痛風、痢疾等疾病。

加減化裁


在荊防敗毒散的基礎上加入木香、黃連二味中藥材,可清熱導滯,對於痢疾初起者具有良好的療效。在荊防敗毒散的基礎上加入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可清熱解毒,用以治療瘡瘍初起。在荊防敗毒散的基礎上加入苦參、蟬蛻、薄荷、牛蒡子,可祛風止癢,用以治療皮膚病。

使用注意


本方藥性偏溫燥、凡里有實熱或陰虛內熱者不宜用。

附方


名稱:荊防敗毒散
組成:生地、防風、荊芥、紅花、黃芩、連翹、牛蒡子、升麻、玄參、黃柏、桔梗、人蔘、甘草
用法:水煎服
主治:小兒麻疹發熱,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煩悶,乍寒乍熱,咳嗽噴嚏,手足稍冷,驚悸多睡
出處:《幼科指南》卷下
功用:清熱解毒
名稱:荊防敗毒散
組成:防風、荊芥、羌活、獨活、柴胡、前胡、薄荷、連翹、桔梗、枳殼、川芎、茯苓、金銀花、甘草
用法:上銼。加生薑,水煎,瘡在上,食后服;在下,食前服
主治:癰疽疔腫,發背乳癰,憎寒壯熱,甚者頭痛拘急,狀以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者
出處:《回春》卷八
功用:散毒
名稱:荊防敗毒散
組成:荊芥、防風、薄荷、連翹、甘草、桔梗、蟬蛻、前胡、花粉
用法:加燈心、竹葉,水煎服
主治:麻疹初起
出處:《痘疹會通》卷五
名稱:荊防敗毒散
組成:荊芥、防風、柴胡、前胡、皂角刺,羌活、獨活、川芎、薄荷、生薑,桔梗、枳殼、茯苓、甘草、蘇葉
主治:喉閉初起。因肝肺火盛,復受風寒,寒氣客於會厭,致咽喉腫痛,面赤腮腫,項外漫腫,甚則喉中有塊如拳,湯水難入,猝然如啞,暴發寒熱
出處:《喉科種福》卷四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


敗毒散與荊防敗毒散均能主治風寒濕表證,均有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甘草,荊防敗毒散中又用荊芥、防風配羌活、獨活,其解表作用較敗毒散明顯;敗毒散中又用人蔘配茯苓、甘草,其補益作用較荊防敗毒散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