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黨爭的結果 展開

黨爭

漢字辭彙

黨爭,原意為“政府官員自行拉幫結派,為爭取個人或共同的政治經濟等利益而互相對異己人士或團體進行攻擊”的行為。就是官員結成黨派為爭取政治利益、政見不同或出於意氣而互相攻擊。

概念


涵義

黨爭
黨爭
黨爭,在東亞歷史上泛指士大夫結成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之間的鬥爭稱為黨爭。在現今政治中,黨爭可解讀為黨派之間的鬥爭,常見於議會政治。此外,引申義還可以是對於網路上問題的站邊。

唐朝黨爭

晚唐
晚唐
朋黨之爭在中國歷史形成年代久遠,《戰國策·趙策二》記載:“臣聞明王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跡,塞朋黨之門。”但朋黨以東漢、中唐、北宋、晚明為劇,最終形成黨爭,為害數十年之久,乃至於亡國。《晉書·郤詵傳》記載:“動則爭競,爭競則朋黨,朋黨則誣誷,誣誷則臧否失實,真偽相冒,主聽用惑,奸之所會也。”歷代以來,朋黨屢禁不止。東漢有黨錮之禍。唐自高祖建國開始,黨爭即不斷出現,早年有太子李建成集團和秦王李世民集團之爭。高宗朝,有長孫無忌、褚遂良與李義府、許敬宗之爭。中晚唐時,李德裕、李宗閔各有朋黨,牛李黨爭,唐文宗感慨:“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
“牛李黨爭”是唐朝後期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宗派鬥爭,也稱“朋黨之爭”。
“牛黨”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官僚集團;“李黨”是指以李德裕為首的官僚集團。牛黨大多是科舉出身,屬於庶族地主,門第卑微,靠寒窗苦讀考取進士,獲得官職。李黨大多出身於世家大族,門第顯赫,他們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進入官場,稱為“門蔭”出身。
從表面看,牛李黨爭似乎是庶族官僚與士族官僚之間的權力鬥爭,實際上兩黨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兩黨分歧的焦點主要有兩個:一是通過什麼途徑來選拔官僚。牛黨多科舉出身,主張通過科舉取士;李黨多門蔭出身,主張門蔭入仕。二是如何對待藩鎮。李黨主張對不聽朝廷命令的藩鎮用兵,以加強唐朝中央的地位;牛黨則主張姑息遷就。兩黨除了政治上的分歧外,還牽扯進個人的恩怨。兩黨在具體問題上各有是非,牛僧孺、李宗閔因評論時政,得罪了宰相李吉甫,曾遭到貶斥,而李德裕是李吉甫的兒子,因此雙方結怨甚深,一旦大權在握,就排擠打擊對方。唐穆宗長慶年間(公元821—824年)牛僧孺做宰相時,就把李德裕排擠出朝廷。李德裕任四川節度使時,接受吐蕃將領的投降,收復了重鎮維州。牛僧孺卻意氣用事,強令把降將和城池交還吐蕃。而唐武宗時(公元841—846年),李德裕做宰相,又把牛僧孺、李宗閔放逐到南方。唐武宗死後,宣宗即位,牛黨成員白敏中任宰相,牛黨又紛紛被重新啟用,李黨全遭罷斥。李德裕被趕到遙遠的崖州,不久憂鬱而死。
這場統治階級內部的宗派鬥爭,加深了唐朝後期的統治危機。

宋朝黨爭

北宋最早的完全意義上的黨爭是寇準的寇黨和丁謂的丁黨之間的黨爭,當時寇準把目光從病入膏肓的真宗移到年僅十歲的皇太子身上,企望“挾天子以令諸侯”。然而由於丁謂的阻撓,使寇準讓皇太子監國的方案未能全面實現。所以寇準便棋走險招,嘗試讓皇太子即位,真宗退位做太上皇。但這在程序上,在名義上,都必須要徵得在位皇帝本人的應諾。於是,寇準找機會與尚屬清醒的真宗單獨談話。《長編》卷95:天禧四年六月丙申條記載寇準勸說真宗以社稷為重,傳位給太子。並且說丁謂是奸臣,不能輔佐幼主。對寇準的話,真宗表了態,即“上然之”。有了皇帝的支持,原本只打算讓皇太子監國的寇準打算髮動政變,讓真宗退位,皇太子直接受禪做皇帝。但是由於寇黨的實力弱,引入大量宦官勢力且操之過急,政變失敗,寇準不久被貶、病逝。丁謂最終被章獻太后劉娥扳倒。
仁宗年間,范仲淹為首的新晉士大夫和呂夷簡為代表了老一代實權派人物爆發了激烈的黨爭,呂夷簡多次將范仲淹貶黜出京,並將為他說話的官員貶官。宋代朋黨之風盛行,士大夫為計較個人的恩怨得失,成群結黨,相互攻訐,爭訟不休,所謂“宋朋黨之禍,雖極於元祐、紹聖以後,而實濫觴於仁、英二朝。其開之者,則仁宗時范、呂之爭”。呂夷簡曾使人對范仲淹說,“待制侍臣,非口舌之任”。范仲淹毫不示弱,聲稱,“論思,正侍臣職也”。最後范仲淹以“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而出知饒州(今江西波陽)。梁啟超說:“宋之朋黨,無所謂君子小人,純是士大夫各爭意氣以相傾軋”。
歐陽修在《朋黨論》稱“朋黨之說,自古有之,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以抗議當時反對慶曆新政的王拱辰、夏竦、賈昌朝、章得象一黨對慶曆新政的污衊。
宋英宗時期,圍繞濮議,形成了皇伯派與皇考派之爭,這場爭鬥以宰相韓琦、執政歐陽修為首的宰相集團(即皇考派)的勝利,和台諫官集團(皇伯派)的全部被貶而告終,台諫體系徹底崩潰。
趙與時亦以“假紹述之說以脅持上下,立朋黨之論以禁錮忠良。”評價新舊黨爭中,宋哲宗啟用新黨后,新黨對舊黨的打壓。
北宋黨爭
北宋黨爭
宋神宗時國家積弱,國庫空虛,所以用王安石為相,實行改革,但是王安石的青苗法、保甲法等,立意雖好,卻存在先天缺陷,使得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因此歐陽修、司馬光等人反對,要廢新法,兩派相爭。
王安石剛愎自用,認為反對他的人都是「俗流」,是堯舜時的「四凶」,所有反對之言都是唱衰政府,這些大石頭不剷除,國家怎麼有希望?於是大肆整肅御史,控制言論,反對者被貼上標籤,下獄的下獄,流放的流放,連蘇東坡都不能倖免,因在詩中感嘆時事而下獄。其他文人如鄭俠、晏幾道,也因為“毀謗”新法而被下獄。起初新舊黨爭只是純粹的政見之爭,到後來逐漸演變為兩黨的相互報復。
到了南宋,黨爭逐漸變成主戰派和主和派之間的黨爭以及當權派和在野大臣的黨爭。而這些黨爭,除了南宋初年秦檜對主戰派的打擊之外,其餘都伴隨著宮廷政變。先是宋光宗因瘋病不能主理朝政,皇后李鳳娘掌控朝權,隨後趙汝愚、韓侂胄等大臣結黨同李鳳娘的爪牙進行黨爭,隨後光宗被逼禪位,而後趙汝愚和韓侂胄政見不合而再現黨爭,韓侂胄將逼光宗受禪的責任全部推給趙汝愚,並發動政變殺死趙汝愚。韓侂胄大權在握后,為了樹立威信,開啟“慶元黨禁”,發動開禧北伐,並企圖謀廢太子,出入宮廷,同楊皇后發生激烈衝突。楊皇后命史彌遠發動政變殺死韓侂胄。史彌遠從此掌握朝政,在他掌權期間,除了宋金和議、招權納賄等行為外,允許暢通言路,因此做宰相期間沒有發生大的黨爭,但史彌遠同太子發生矛盾,因而違背宋寧宗遺願,矯詔立宋理宗。史彌遠去世后,宋理宗親政,初期政治清明,晚年委政賈似道。賈似道與蕭規、葉李等人發生黨爭,以蕭、葉二人的發配充軍、鄭塤被陷害致死而告終。此後,朝廷之中的大臣除了黨附於他的,幾乎都暗中反對賈似道,直到丁家洲之敗,朝廷內外一致討賈,賈似道被貶,於途中被鄭塤之子鄭虎臣所殺。
北宋的黨爭純屬意氣之爭,到了南宋開始才圍繞權力問題展開。在宋朝前期,皇帝是超脫於黨爭之外的,這一點跟此前朝代的黨爭基本一致,宋朝後期一直到清朝結束,皇帝或親自參與黨爭,或者黨爭依託皇權展開,從這一點來看,宋朝是中國黨爭史上的一道分水嶺。

元朝黨爭

在元朝的前身大蒙古國時期,公元1259年,元憲宗(忽必烈追認)蒙哥進攻南宋,在合川釣魚城受阻,被炮擊身亡,因為死得很突然,所以也沒有交待後事,按照蒙古的傳統,大汗是要選出來的,而不是繼承,簡單來說,就是槍杆子裡面出政權,誰能打,誰就可以當大汗。蒙哥的四弟忽必烈和七弟阿里不哥實力最強,分別被自己的盟友推舉為蒙古大汗,一個國家,兩個君主,引發了大蒙古國內部的戰爭,這一打,就是四年的內戰,最終阿里不哥不敵忽必烈,投降了,被幽禁,五年之後,病逝(一說是被忽必烈毒殺)。這場內戰產生的歷史影響很多,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四大汗國——伊爾汗國、欽察汗國、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獨立,西方各國壓力減小,埃及的馬克留木王朝趁旭烈爾回東方支援忽必烈的空檔,擊敗蒙古軍隊,進入了阿拉伯半島。但是旭烈爾還沒有回到蒙古大漠,就接到消息忽必烈獲勝了,就接受了忽必烈的冊封,直接就地稱汗,建立伊爾汗國。
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元朝建立。元代的黨爭一般都是漢化派和反漢化派的鬥爭,元世祖忽必烈統治年間,圍繞財政緊張,太子真金為首的儒學派(又稱漢法派)和阿合馬為首的理財派發生了激烈的黨爭,但二者的鬥爭實質卻是漢化和反漢化的較量。太子真金因禪位風波憂懼而死,阿合馬得勢。阿合馬死後,因貪污激起民變,被問罪抄家,開棺戮屍,餘黨全部處死。但這場黨爭並沒有就此結束。
具體過程是這樣的:
1279年,張弘范在崖山擊敗張世傑,南宋滅亡,忽必烈為了保證江南地區的社會穩定,全盤接受了南宋的行政機關和政府官員,而且,也允許百姓和官員保持各自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一點上,比400年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滿清強),元朝確實是一個包容的朝代,至少在開國之初是這樣的,元朝初年的人才可能也屬於中國歷史上各朝代之首,因為它的人口基數和民族基數太大,而且對於各種人才,無論什麼等級、什麼民族,都可以為它所用。
忽必烈此後實行了漢人的世襲制,此後的皇位繼承只是在忽里台大會走個形式,從實質上廢除了忽里台大會推舉制,雖然在元代中期忽里台大會也發揮了一些作用,但卻是皇位爭奪戰的產物。
公元1242年,忽必烈邀請佛法大師海雲禪師到大漠,向他請教佛法,就在學習的時候,他的妻子察必生了個兒子,忽必烈非常高興,就請海雲禪師賜名,海雲思索之後,取名真金,這就是元朝歷史上的真金太子,如果真金太子活長一點,可能元朝的歷史就要改寫。由於確認了繼承製,忽必烈對兒子真金的教育非常看重,他的老師基本上都是當時著名的大儒和文學家,由於真金所受的教育原因,就逐漸形成了以他為核心的漢法派,極力推行中原王朝的管理體制和管理體系,改變蒙古原來的管理陋習,實現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忽必烈對真金的老師也非常的尊敬,他曾經在自己出征之前,擔心老師管不住真金,就把自己的玉帶鉤送給真金的老師,並且要求真金見到玉帶鉤就如同見到他自己,真金也沒有辜負那麼多老師和他父親的期望,個性謙和、胸懷天下、深知民間疾苦,有明君的潛質。
忽必烈南征北戰,朝廷十分缺錢,於是在公元1262年,阿合馬被任命為中書左右部,兼都轉運使(相當於財政部長),負責怎麼找錢和錢生錢,阿合馬是色目人,按照當時的法律比一般的漢族人等級要高,但是他自己是本身卻是個奴隸,只是這個奴隸的主子不一般,他的主子,是察必皇后,忽必烈最心愛和最信任的人。阿合馬為忽必烈做了最重要的幾件事:政府創立了官辦礦冶。二是增收商稅榷鹽等,開啓食鹽官辦銷售,不允許私相貿易,增加茶葉專賣等歲課。三是檢括戶口,推廣鈔法,有效地完善戶籍制與全國鈔法統一。阿合馬肯定沒有學過金融和經濟學,但是他發行鈔票採用的是金銀本位的方法,老百姓可以拿著鈔票向政府兌換等值的貨幣的。因為他會搞錢,會錢生錢,能給忽必烈解決大量的經濟問題,所以非常受忽必烈的器重,甚至曾經大權獨攬,這個時候,以阿合馬爲核心的理財派,登上了元朝的舞台,和漢法派相對立。在最開始的對抗當中,真金位高權重,因此,漢法派是佔據上風的,他曾經對阿合馬破口大罵,認為他為了搞錢,連天下蒼生都不顧了,老百姓生活都成問題,還在壓榨老百姓,還用弓打傷過阿合馬,由於他是太子,阿合馬看見他只能繞著走,但是在朝廷上的對抗上,阿合馬可沒有看見真金繞著走,畢竟他也是有團隊的,他要是倒了,團隊也就跟著倒霉。於是,漢法派和理財派的正面對抗,就開始了。
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皇太孫孛兒只斤·鐵穆耳即位,即元成宗,年號大德;當然鐵穆耳即位可沒有說得那麼輕鬆,因為他還有個長兄,孛兒只斤甘嘛喇,真金太子去世,漢法派認為應該立長,也就是真金的嫡長子;但是忽必烈曾經猶豫過,但是真金的太子妃闊闊和她這位大兒子沒什麼深厚感情,更加喜歡小兒子鐵穆耳。1293年,鐵穆耳受皇太子冊寶,接著忽必烈又派他鎮守蒙古汗國故都哈剌和林,掌管北方防務。同時派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兒做他的助手。在玉昔帖木兒請求之下,忽必烈將原來屬於真金的印璽皇太子寶授給鐵穆耳,間接表明了傳位給他的意圖。此外,在忽必烈的督促下,鐵穆耳戒了酒。鐵穆耳在東北與和林的經歷,使他與精銳的北方駐軍結下了特殊關係。這一關係成為他和他的後裔登上帝位的重要保證,精銳部隊牢牢地掌控在自己家族手裡,一般不會出大的亂子。鐵穆耳即位之初,首先追封自己的父親真金為元裕宗。剛上任,還是得體恤一些老百姓,畢竟新皇登基,大家都得要面子,不能給別人上眼藥,減免了老百姓差不多一半的賦稅,但是又沒有其他的國家收入來源,這下子很多要花錢的地方就得減少,關鍵是蒙古貴族和官員的賞賜不能少,還給加了官俸,一進一出,虧空巨大,關鍵時刻,貴族們又生事端。
皇帝自己都在省吃儉用,叫停了很多宮殿和用具,貴族們卻來找他申請,希望國家出錢修王府。成宗當即拒絕,但還是讓地方官員把查抄貪官的帳款拿去給了那些貴族,一時之間,陝西及周邊省份的貪官數量暴增,因為官員們私自侵吞貪官資產。結果一年年過去了,貴族又各種伸手要錢,成宗只好回復:去年阿難答已經面奏過一次了,朕以世祖定的規矩回復了他,如今再次奏請,難道想讓四川、京兆全成爲你們的嗎?賦稅、軍站都是歸朝廷所管,如今姑且同意你們的請求,置王相府。夠忍氣吞聲的吧。帖木兒這時候發現,怎麼沒有一個漢法派的大臣出來支持我啊。局勢一邊倒可不是自己想要的,一位御史點醒了他:漢人的大臣,曾經被別人搜羅罪狀打擊,所以不敢直接對皇上進言;請皇上在近侍昔寶赤、速古而赤這兩個人里,選擇一個任用。他一瞬間就明白了,自己沒有爺爺那麼強勢,能夠掌控全局,那就得扶持自己的人才行。結果,結果他沒有按照世祖的那種模式,扶持了外戚——皇后卜魯罕,沒有吸取兩漢時期外戚干政的教訓。
在皇太后闊闊真去世之前,卜魯罕還有點收斂,畢竟闊闊真可不是善茬兒,闊闊真去世之後,卜魯罕就開始作妖了,而且,鐵穆耳由於年輕酗酒成癮,身體一直都不好,而且對待蒙古貴族還是過多的袒護。只是鐵穆耳不止一個皇后,同時有兩個,另外一個是失憐答里皇后。按道理來說有兩個皇后,後宮妃子也不少,但是鐵穆耳偏偏只有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就是失憐答理皇后所生,結果這個兒子當年五月被冊封太子,十二月就去世了,失憐答理皇后也因此精神失常備受打擊,也跟著去世。有人猜測這都是卜魯罕的手筆,但一直都沒有證據。鐵穆耳接連遭受打擊,身體更加的不好,加上自己扶持外戚,漸漸大權旁落至卜魯罕皇後手中。皇帝無後,這也算是奇怪的情況,現在元朝剛剛建立不久,不是末年,只有朝代末年才會出現皇室凋零的情況,比如明清兩朝。
元成宗死後,因成宗無子,皇后卜魯罕和阿難答、左丞相阿忽台結黨,企圖擁立伊斯蘭教徒阿難答為帝。反對伊斯蘭化的右丞相哈剌哈孫緊急聯合支持漢化的海山和愛育黎拔力八達兄弟發動政變,誅殺了前者,並訂立武仁之約。
元武宗繼位后,儒學派不太受到重用,而到了元仁宗繼位后重新啟用儒學派。仁宗並沒有遵守武仁之約,而是學了宋太宗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也就是英宗。
元英宗繼位后,意圖推進漢化的丞相拜住和反對漢化的鐵木迭兒發生黨爭,由於英宗的支持,鐵木迭兒被誅殺,但後來其黨羽鐵失聯合後來的泰定帝也孫鐵木兒謀害了英宗,殺死了拜住。史稱南坡之變。
而此後,泰定帝繼位,卻無力挽回元朝的政治亂局。圖帖睦爾與泰定帝的皇嗣天順帝阿速吉八爆發了著名的兩都之爭。圖帖睦爾是為元文宗。早期,更有威望的兄長和世㻋逃到了察合台汗國。此時為絕後患,文宗策劃騙兄長和世㻋(即元明宗)來繼承皇位,而後毒殺他的政變——南坡之變。
此後,元文宗是一位書畫極好的皇帝,但由於文弱,委政於燕帖木兒,由於自己殺害了兄長,因此沒有將皇位傳給兒子燕帖古思,而是自己的侄子懿璘質班。燕帖木兒當權,與同樣當權的伯顏結黨,對自己的政敵進行打壓。
到了元惠宗(元順帝)年間,也就是元朝末年的黨爭基本和漢化無關,完全是為了爭權,權相燕帖木兒去世,伯顏繼任並穩定朝局,唐其勢不滿,發動兵變,反被伯顏所殺。脫脫扳倒權相伯顏后,勵精圖治,但朝中奸臣哈麻最終鬥倒了脫脫。此後蒙元王朝危機四伏,直至滅亡。終元一代,表面上黨爭出於政見之爭或皇位之爭,實則都是一種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權力之爭。

明朝黨爭

明初即存在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和劉伯溫為首的江左集團的激烈黨爭,以劉伯溫的死而告終。此外還有南方人和北方人的黨爭,以南北榜案的形式爆發。奪門之變中,石亨為首的石黨最終害死於謙,而隨後石黨內部分化,曹吉祥、石亨和徐有貞發生黨爭,以石亨的問罪斬首而告終。
憲宗、孝宗、武宗和穆宗年間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黨爭,如憲宗年間的商輅和萬安的黨爭,孝宗時張皇後母家與謝遷的黨爭,武宗時江彬與楊廷和的黨爭,穆宗時徐階和高拱的黨爭,但都不如世宗嘉靖年間大禮議之爭和嚴嵩為首的嚴黨與徐階為首的徐黨之間的黨爭激烈。
明末的東林黨與三黨(浙齊楚),以至發展到後來與閹黨(魏忠賢)的紛爭,也給明朝這個大駱駝壓上了最後一棵稻草。
東林黨是源於無錫的東林書院,一開始只是東林學派一個學術派別,其開創者為當時已罷官為民的顧憲成,另外二人為鄒元標以及趙南星,其次外加高攀龍等人,後來閹黨當政后頒布《東林點將錄》,將與東林學派無關的朝中大臣劃為東林黨得名。東林黨在把持朝政后秉承“非我族類必有異心”的原則打壓三黨導致了三黨與閹黨的最終結合,後來閹黨(此時三黨基本退出前台,閹黨獨大把持朝政)對東林黨人的殘酷鎮壓,則為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埋下了深深的伏筆。此後,復社和閹黨餘孽的鬥爭貫穿了整個南明。這場幾十年間的戰鬥東林黨人看似為國為民、大義凜然,實則與唐代的牛李黨並沒有實質性的區別。

清朝黨爭

清初作為東林黨爭的延續,南北黨爭爆發,徐乾學為首的南人黨和馮銓、劉正宗為首的北人黨相互傾軋。康熙開展文字獄及對功臣進行打壓后,黨爭逐漸被鎮壓,但索額圖和明珠爆發了激烈的黨爭,最終九子奪嫡事件也逐漸演變為黨爭。雍正年間,隆科多、年羹堯等人形成朋黨而被雍正不容。張廷玉、鄂爾泰之間的黨爭亦十分激烈。乾隆年間,和珅和劉墉、達椿、鐵保的黨爭十分激烈,最終以劉墉的勝利以及和珅的賜死而告終。
嘉慶至咸豐年間,朝中沒有主政的大臣,朝局混亂,各種黨爭迭起。如嘉慶年間福寧、倭什布和勒保的黨爭,道光年間林則徐和伊裡布的黨爭,至咸豐末年,黨爭再起。1861年8月咸豐帝在熱河去世,臨終前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又命慈禧、慈安兩宮太后輔政,結果慈禧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政變,逮捕並殺死了八位顧命大臣,利用完奕訢的慈禧太后又對他下手,幸虧奕訢放棄權力,才得善終。
清朝末年,曾國藩、左宗棠和李鴻章發生激烈的黨爭。戊戌政變后,徐桐、剛毅不遺餘力地打擊康、梁黨羽。後來,滿清打出預備立憲的口號,圍繞責任內閣權力歸屬問題,袁世凱、張之洞、奕劻又同載灃發生激烈黨爭。
奕劻權力有所衰減之後,清廷其他地方的權力就開始出頭了。具體的情景就是,皇室的很多親貴開始出來爭權、開始出來攫取政治資源。親貴們收進蓄納那些猖狂躁進的少年,聚集在各自的周圍,製造事端、謀划爭鬥,處處生事。結果,內外互通聲氣,亂象叢生,亂局漸成。最後,形成八黨。
一、慶親王奕劻為一黨。
二、貝勒載洵一黨。載洵是清宣宗道光帝之孫、道光帝第七子醇親王奕譞第六子、清德宗光緒帝之弟、出繼為瑞郡王奕志【瑞敏郡王,嘉慶帝皇四子瑞懷親王綿忻之子】的後人。宣統時期,載洵為海軍部大臣,負責設立籌辦海軍事務處,主持海軍事務。另外,載洵還兼辦陵工。根據《清實錄·宣統朝政紀》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諭軍機大臣等、承修崇陵工程大臣貝勒載洵等奏、工程關係重要。”與載洵合作的主要親貴,是多羅貝勒毓朗。毓朗是清高宗乾隆的六世孫。毓朗的次女恆香是宣統帝皇后婉容之父榮源的第四任妻子、宣統帝三妹夫潤麒的母親。
三、貝勒載濤一黨。載濤是清宣宗道光帝之孫、道光帝第七子醇親王奕譞第七子、清德宗光緒帝之弟、宣統帝之叔,過繼為鍾郡王奕詒(道光帝第八子)嗣子。據《清史稿》本紀二十五《宣統皇帝本紀》:“(宣統三年夏四月)置軍諮府,以貝勒載濤、毓朗俱為軍諮大臣,命訂府官制。”故,軍諮府由載濤統領。軍諮府是清代的官署名,為最高軍事參謀機關,是清末設立的通籌全國海陸軍事宜的軍事機構。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設軍諮處,性質相當於其他各國的參謀部,隸屬於陸軍部;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改軍諮處為軍諮府,設軍諮大臣2人,由王大臣中欽命特簡,下置5廳;軍諮府統籌全國陸海軍各項事宜,以“贊佐朕躬”、“襄贊軍謀”的職責,成為皇帝統率軍隊的得力機構。載濤統領軍咨部,就是在侵奪陸軍部的權力。載濤還收納良弼為夥伴。良弼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幼弟貝勒巴雅喇八世孫。祖上原系宗室,順治年間七世祖鞏阿岱(貝子拜音圖之弟)以附睿親王多爾袞故,被削爵、幽禁、黜宗室,直到清仁宗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始命復宗籍,賜紅帶子。
四、肅親王善耆一黨。善耆是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十世孫、女間諜川島芳子生父。善耆喜歡接納溝通報館,據有民政部,統領天下的警政,為一黨。據《清史稿》本紀二十五《宣統皇帝本紀》:“(宣統三年夏四月)善耆為民政大臣”
五、溥倫一黨。溥倫是清高宗乾隆帝的五世孫、成哲親王永瑆玄孫、貝勒載治第四子、過繼給道光帝長子隱志郡王奕緯為嗣孫,襲封“貝子”爵位,時稱“倫貝子”。溥倫是道光帝的長曾孫,清穆宗同治帝崩逝之後,溥倫曾經有希望承繼大統,但是被慈禧太后否決。宣統時期,溥倫私下裡與議員交結成黨。
六、隆裕太后一黨。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光緒帝在南海瀛台涵元殿駕崩,依慈禧太后遺命,由宣統帝即位。依宣統帝之命,光緒帝皇后被尊為隆裕皇太后,被稱為“兼祧母后”,上徽號“隆裕”,史稱隆裕皇太后。隆裕太后以母后之尊,寵任太監張德,也成一系。
七、載澤一黨。載澤是清聖祖康熙帝的六世孫、愉恪郡王胤禑五世孫,因嘉慶帝第五子惠親王綿愉第四子奕詢無子,奉旨過繼為嗣,更名載澤,襲輔國公,進鎮國公,加貝子銜。載澤的嫡福晉是隆裕太后的妹妹,所以,載澤算是隆裕太后的姻親,他又曾經出洋考察,掌握著財政大權,創設監理財政官鹽務處為一黨。《清史稿》本紀二十四《德宗本紀二》:“【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六月】命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往東西洋各國考察政治。”
八、監國福晉一黨。《清史稿》列傳二百二十四《張之洞傳》:“德宗暨慈禧皇太后相繼崩,醇親王載灃監國攝政。”載灃的嫡福晉是瓜爾佳·幼蘭。滿洲正白旗人,軍機大臣榮祿之女,是溥儀的生母。公元1921年,溥儀與瑾太妃爆發激烈衝突,她被瑾太妃召入宮中,受到訓斥,從宮裡回去后就吞鴉片自盡,年僅37歲。監國福晉很有些才能,頗通賄賂,聯絡母族為一黨。除慶親王外,以上七黨,各專有予取予奪的權力。無能無恥之徒,對七黨趨之若鶩。
終滿清一代,黨爭圍繞權力、地域和金錢問題展開,但始終不離滿、漢矛盾。

q動漫相關

在大中華區ACGN次文化中,一般用於形容某作品中支持各女主角或是男主角的愛好者之間的互相辯護乃至攻擊的行為。
簡介
當某一作品中,尤其是在尚未有官方結果的長期連載作品之中,出現三角戀愛或多角戀愛時,一些愛好者會因為對各角色不同的喜愛程度,分別支持不同的女主角或男主角與身處戀愛漩渦最中間的人修成正果,一般將此行為形容為“站隊”。
當支持不同主角的人相互討論時,由於愛好者基數大從而導致其中有大量素質不一的人之時,喜愛、支持各角色的愛好者之間就容易出現衝突,發生不再僅僅止步於對劇情發展的討論,而是激烈的爭執甚至是對角色及討論者的人身攻擊,互相視對方為異端,此時我們可稱呼這一群體性行為為“黨爭”。
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自稱是oo黨的人,其實並非愛好者,僅僅只是出於玩梗的心理,只是跟風使然。
實際上很多作品都有不止一個有吸引力的女性角色,尤其是戀愛類GAL,輕小說從創作的角度,作者也很少選擇讓某個角色的魅力值壓倒性地完全超過其他角色,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萌點,粉絲喜歡不同的角色也很正常,惡意攻擊其他黨派、過於頻繁地使用黨爭口號容易造成別人的反感。
代表
《名偵探柯南》————毛利蘭、灰原哀
《超時空要塞》————林明美、早瀨未沙
《新世紀福音戰士》————綾波麗
《真實之淚》————石動乃繪、湯淺比呂美
《白色相簿2》————小木曾雪菜、冬馬和紗
《草莓100%》————東城綾、西野司
《亂馬1/2》————天道茜、珊璞
《精靈寶可夢》————小霞、小遙、小光、艾莉絲、莎莉娜、莉莉艾、瑪奧、水蓮
《魔法禁書目錄》————御坂美琴、食蜂操祈、茵蒂克絲、歐提努斯、五和、蕾莎等
《灼眼的夏娜》————夏娜、吉田一美
《CLANNAD》————古河渚、坂上智代、藤林杏
《涼宮春日系列》————涼宮春日、長門有希、朝比奈實玖瑠
《物語系列》————戰場原黑儀、八九寺真宵、千石撫子、羽川翼等
《路人女主的養成方法》————澤村·斯潘塞·英梨梨、霞之丘詩羽、加藤惠
《我的青春戀愛物語果然有問題》————雪之下雪乃、由比濱結衣、一色彩羽
《我的妹妹哪有這麼可愛》————五更琉璃、新垣綾瀨、高坂桐乃、田村麻奈實
《我女友與青梅竹馬的慘烈修羅場》————春咲千和、冬海愛衣、夏川真涼、秋篠姬香
《偽戀》————桐崎千棘、小野寺小咲、橘萬里花、鶇誠士郎、小野寺春、奏倉羽等
《文學少女》————天野遠子、琴吹七瀨
《命運石之門》————牧瀨紅莉棲、椎名真由理
《仙劍奇俠傳》————趙靈兒、林月如、阿奴
《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雷姆、愛蜜莉雅
《GAMERS電玩咖!》————天道花憐、星之守千秋
《DARLING in the FRANXX》————02、莓

發展現狀


黨爭目前一般指政黨之爭,多出現在實施兩黨制或多黨制的實行民主共和制或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和地區。

具體案例


美國
2020年9月18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巴德·金斯伯格去世,終年87歲。分析人士認為,作為聯邦最高法院4名自由派大法官之一,金斯伯格去世將使聯邦最高法院保守派和自由派大法官呈現“5比3”的格局,讓謀求連任的特朗普有機會第三次提名保守派大法官。距離2020年美國總統選舉日不到兩個月,金斯伯格去世引發的民主、共和兩黨大法官提名戰及其結果可能對選情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