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葉蕨

真蕨目蹄蓋蕨科植物

光葉蕨(學名:Cystoathyrium chinense Ching)是蹄蓋蕨科,光葉厥屬中等大的林下陰地常綠植物。根狀莖短橫卧,葉近生。葉柄基部褐色,稍膨大,近光滑,葉片狹披針形,向兩端漸變狹,頂部羽裂漸尖頭,羽片近對生,平展,無柄,中部狹披針狀鐮刀形,漸尖頭,向上彎,基部不對稱,裂片可達十對左右,葉脈在裂片上羽狀,葉干后近紙質,淡綠色,無毛;孢子囊群圓形,囊群蓋卵圓形,孢子圓腎形,深褐色,不透明,表面具較密的棘狀突起。

中國特產,分佈於四川西部,生長在海拔2450米的林下陰濕處。

光葉蕨是中國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准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中國瀕危物種。

形態特徵


光葉蕨
光葉蕨
中等大的林下陰地常綠植物。根狀莖短橫卧,被有殘留的葉柄基部,先端被有淺褐色卵狀披針形鱗片;葉近生。
能育葉長40-45厘米;葉柄長可達7-8厘米,直徑約2毫米,基部褐色,稍膨大,略被一二伏貼的披針形鱗片,向上禾稈色,近光滑,向軸面有一條淺縱溝;葉片狹披針形,長可達35厘米,中部寬6-8厘米,向兩端漸變狹,頂部羽裂漸尖頭,向下一回羽狀一羽片羽狀深裂;羽片30對左右,近對生,平展,無柄,相距約1厘米(下部的較疏遠),基部一對長僅1厘米左右,三角形,中部最長的羽片長3-4厘米,基部寬約1厘米,狹披針狀鐮刀形,漸尖頭,向上彎,基部不對稱(上側較寬,截形,下側較狹楔形或鈍圓),羽狀深裂達羽軸兩側的狹翅;裂片可達十對左右,斜向上,長圓形,鈍頭,彼此以狹缺刻分開,在羽片下部,羽軸上側的裂片較下側的略長,且基部2片較大,長約5-8毫米,寬約3毫米,向上逐漸變短,基部下側一片近卵圓形,略縮短,邊緣全緣,或下部1-2對略具小圓齒。葉脈在裂片上羽狀,側脈上先出,3-5對,單一,斜上,伸達葉邊。葉干后近紙質,淡綠色,無毛;葉軸上面有縱溝,無毛。
孢子囊群圓形,每裂片一枚,生於基部上側小脈背部,靠近羽軸兩側各排列成一行;囊群蓋卵圓形,薄膜質,灰綠色,老時脫落,被壓於孢子囊群下面,似無蓋。孢子圓腎形,深褐色,不透明,表面具較密的棘狀突起。晚春發葉,7-8月形成孢子囊。9月成熟。

生長環境


生長在海拔2450米的林下陰濕處。四川盆地西緣終年潮濕多霧,雨水多,日照少。年平均氣溫6-8℃,極端最高溫28℃,極端最低氣溫-16℃;年降雨量1800-2000毫米;相對濕度85-90%;全年霧日達280天以上;日照時數不足1000小時。土壤為石灰岩、砂岩、頁岩發育的山地黃壤及山地黃棕壤,pH值4.5-5.5。主要植被類型為亞熱帶山地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群落樹種為包槲柯、扁刺錐、珙桐、香樺、糙皮樺、水青樹連香樹、扇葉械、疏花械、川滇長尾械等。

分佈範圍


光葉蕨
光葉蕨
特產於中國四川西部(天全,二郎山,團牛坪)。模式標本采自四川(天全,二郎山)。

繁殖方法


光葉蕨可採取分株或利用孢子繁殖。

主要價值


光葉蕨為中國特有,介於蹄蓋蕨屬和冷蕨屬之間,在研究蕨類植物雜交和蹄蓋蕨科的系統發育上有一定價值。

保護級別


滅絕原因:
內部因素:內部因素是光葉蕨瀕臨滅絕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現在其生物學特性存在許多缺陷:光葉蕨的野生種群分佈數量極少,分佈區非常狹窄,對生存和繁衍條件要求苛刻,這使得光葉蕨的生存極其脆弱,競爭能力很低;光葉蕨分佈數量、單體植株孢子數量均很少,導致其自身繁衍更新能力弱,更新建立種群的速度慢;光葉蕨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局部環境,又沒有能力遷移到適宜的環境中去。這些生物學缺陷導致光葉蕨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擾,就很可能會面臨瀕危或滅絕。
外部因素:光葉蕨屬於生態瀕危種,主要表現在:極其特殊的生境現狀,加之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威脅不斷,使得區域內光葉蕨的適生生境少;光葉蕨在原生境內的競爭力弱,生存能力差,很容易被其他物種排擠掉。
1.
內部因素:內部因素是光葉蕨瀕臨滅絕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現在其生物學特性存在許多缺陷:光葉蕨的野生種群分佈數量極少,分佈區非常狹窄,對生存和繁衍條件要求苛刻,這使得光葉蕨的生存極其脆弱,競爭能力很低;光葉蕨分佈數量、單體植株孢子數量均很少,導致其自身繁衍更新能力弱,更新建立種群的速度慢;光葉蕨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局部環境,又沒有能力遷移到適宜的環境中去。這些生物學缺陷導致光葉蕨一旦受到外界的干擾,就很可能會面臨瀕危或滅絕。
2.
外部因素:光葉蕨屬於生態瀕危種,主要表現在:極其特殊的生境現狀,加之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威脅不斷,使得區域內光葉蕨的適生生境少;光葉蕨在原生境內的競爭力弱,生存能力差,很容易被其他物種排擠掉。
光葉蕨
光葉蕨
保護級別:國務院於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Ⅰ級。
保護措施:廣泛開展光葉蕨保護宣傳教育工作在天全縣開展光葉蕨極小種群保護的宣傳教育提高群眾的光葉蕨保護意識;普及光葉蕨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相關科學知識,從生態和物種多樣性保護等方面讓人們認識到光葉蕨珍稀瀕危的價值體現,使公眾了解光葉蕨極小種群及其保護的重要意義;普及法律法規知識,增強群眾的法制觀念;相關保護工作者要掌握科學的光葉蕨極小種群保護方法,創造有利於光葉蕨極小種群保護工作的社會氛圍,有效地保護好光葉蕨珍稀植物資源。

人工繁育


2020年7月,研究團隊反覆證明了關於光葉蕨珠芽繁殖的理論,通過對照試驗找到了人工繁育各階段的技術要求,並通過人工培植獲得了植株,初步建立起光葉蕨人工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