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達

明代的畫家

李士達的生活年代大約是十六世紀中葉到十七世紀初。在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考中進士,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還畫過一幅《關山風雨圖》,活了八十多歲。

簡介


[明]號仰槐,一作仰懷,陝西省三原縣人。萬曆元年(一五七三)癸酉鄉試中舉,入雁塔題名碑,萬曆二年(一五七四)進士。畫人物、山水名世。萬曆間隱居新郭。嘗論畫有五美云:“蒼、逸、奇、遠、韻。”五惡云:“嫩、板、刻、生、痴。”人謂其深得畫理。壽至八十外。泰昌元年(一六二o)嘗作關山風雨圖。《明畫錄》、《無聲詩史》、《吳縣誌》、《故宮周刊》。主要作品《松陰搔背》、《松竹高士》、《坐聽松風》、《蕉陰獨酌》、《西園雅集》、《寒林鐘馗》、《羅漢卷》、《仙山樓閣》、《三駝圖》。

個人信息


李士達是正直的、有正義感的畫家。明代後期,社會矛盾急劇加深,蘇州為全國有名的工商業城市,紡織業尤為發達,所受的封建掠奪也最嚴重。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皇帝派來親信宦官、稅監孫隆等,在蘇州橫徵暴斂,任意增稅,激起廣大失業織工的反抗。在這之前,有一次孫隆召集蘇州名流眾吏,氣焰不可一世,嚇得這些人“咸屈膝”,只有李士達不買帳,“長揖而出”。這件事使孫隆大為腦火,馬上派人追捕。幸虧有人庇護他,才免於一場災難。從此,李士達就隱居在新郭。不久,蘇州爆發了有萬餘人參加的織工和市民反稅監鬥爭,給明朝統治者以沉重打擊,使李士達也受到了激烈的震動。這—年,他創作了《潯陽琵琶圖卷》,以唐代詩人白居易貶官江州時所作的長詩為題材,當是寄託了對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憤慨。
李士達在畫上署名很特別,三個字都是只寫左邊一大半,也可能別有含意,至少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他的孤傲性格。他的作品多數是表現文人高士的閑適、放達的生活,如《松陰搔背》,《松竹高士》、《坐聽松風》、《蕉陰獨酌》、《西園雅集》;另—類是佛道鬼神,如《寒林鐘馗》、《羅漢卷》、《仙山樓閣》;還有一類具有風俗漫畫的性質,如《三駝圖》。
李士達畫作
李士達畫作
《三駝圖》(故宮博物院藏)作於萬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冬,畫面無背景,只用白 描法勾勒出三個姿態生動傳神的駝背人,其中一人策杖提盤,一人拱手相問,一人拍手大笑。這是寓意深刻的諷刺畫。畫上有錢允治題詩道;“張駝提盒去探親,李駝遇見問緣因,趙駝拍手呵呵笑,世上原來無直人。”可見,此畫用曲折的諷喻手法,對當時社會現實進行了辛辣的嘲弄。畫家用極其簡略的似乎漫不經心的線條,栩栩如生地勾畫出三個人的形體、神態和動作,可以看出他非常熟練地掌握了唐宋以來的白描人物技法。
李士達由於處境的關係,把自己的見解、感情、理想,以幻想的神仙境界寄寓之。《仙山樓閣圖》描繪春天來到,山嶺一片青綠,桃花盛開,成群結隊的老人們在雲煙飄渺的山間閑步歡語。仙山桃源這類題材,古人也畫過,但賦予主題各不相同,有的寄託長生不老的夢想,有的表達信奉神仙的虔誠。而在李士達的筆下,“仙山”與“凡山”並無大異;活動在其中的並不是道貌岸然的“神仙”。而是平平常常的市井凡人。這不能不說是在審美理想方面的一個變化。
李士達最熟悉的還是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比如《西園雅集圖》(蘇州博物館藏)刻畫了二十二個人物,在山林野外的自在生活,分為五組,或揮毫作畫.或吮筆構思,或談禪論道,或彈琴遣興。各組之間以樹石或小橋自然分隔,又以僮僕的回首返顧使各組之間呼應聯繫。山石、人物造型多為圓形,線條柔韌,神態極生動。
李土達對繪畫美的要求有“五美”——“蒼、逸、奇、遠(一作圓)、韻”;反對“五惡”——“嫩、板、刻、生、痴”,被評為“深得畫理”。所謂“蒼”美,是指筆墨成熟老練,既剛勁挺拔,又精氣內含,達到蒼勁、蒼茫、蒼潤的效果。所謂“逸”美,是要求揮灑自如,放縱超脫,意趣為主,反對矯揉做作,呆板無味。所謂“奇”美,通指畫面新奇,不同凡響,自出心裁。明代後期,畫壇流行師古之風,提倡平淡無奇,稍有一點新奇氣息,便斥為“野孤禪”、“邪派”。在這種風氣之下,李士達能打破常規,提倡獨創,是尤為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