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寶

張信寶

張信寶,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6年以來,在運用137Cs示蹤法測定土壤侵蝕速率和泥沙來源、乾熱河谷和黃土高原半乾旱區坡地岩土性質與植被類型的關係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

人物經歷


1967-1982年,主要從事泥石流、滑坡研究工作,任大盈江泥石流隊隊長。
1983-1986年,在紐西蘭森林研究所從事土流研究,被聘為一級地學科學家。

研究方向


30年來,主編和合編專著4部,論文70餘篇,專利2項。

主要貢獻


1.《雲南省大盈江流域泥石流》,成都地圖出版社,1989。
2.《長江流域水土保持技術手冊》,水利出版社,1999。
張信寶
張信寶
3.《黃河中游侵蝕環境變化及發展趨勢》,黃河水利出版社,1997。
4. 黃土高原小流域泥沙來源的137Cs法研究,科學通報,1989,3:210-213。
5. 半乾旱區植被恢復與岩土性質,地理學報,Vol.53 增刊 134-135,1998。
6.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for using Caesium-137 to estimate rates of soil eros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Hydrological Science,1990,35,3,243-252.
7. A comparison of earth flow movement mechanisms on forested and grassed slopes, Raukumara Peninsula, North Island, New Zealand. Geomorphology, 6(1993) 175-187
8. Soil erosion rates on sloping cultivated land on the Loess Plateau near Ansai, Shaanxi Province, China: An investigation using 137Cs and rill measurements. Hydro. Processes 12 (1998), 171-189

獲獎記錄


中國水土保持先進個人;
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三次,二等獎一次,中科院自然科學三等獎一次。
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1992年享受國家政府津貼。
2007年當選為國際大陸侵蝕委員會副主席(2007-2009)。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中央電視台一台新聞調查播出了一期節目《汶川:重建的選擇》。片中張信寶持反對汶川縣城異地重建的觀點。由於情緒激動,態度傲慢,引起廣泛爭議。
2008年7月5日,新聞調查欄目《汶川,重建的選擇》,首次在媒體上披露了汶川是否異地重建的激烈交鋒。這一報道在汶川縣引起了轟動。居住在安置點的不少村民專門包車到了汶川縣城,觀看這期節目。
在節目中,強烈反對汶川異地重建的專家是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張信寶,支持異地重建的則是尹稚教授。
在節目中,痛斥汶川異地重建是“逃跑的行為”的張信寶承認,他的判斷主要是依靠衛星遙感地圖,在地震后,他到汶川實地只待了一天。
而當主持人柴靜追問張信寶,是否去過地質調查隊發現的7個嚴重威脅汶川縣城的災害點時,張信寶以幾乎滿不在乎的口氣回答:“我不知道,我沒去過。”
汶川居民余永清稱,電視上張信寶的態度激怒了很多村民。2008年7月9日,一些激動的村民聚集起來,準備湊錢租車到成都,將張信寶接到汶川,“讓他過過我們的日子!”
值得注意的是,該期節目並非簡單的辯論和探討。其一,張信寶的觀點沒有在片中得到全部展現,有明顯的斷章取義之嫌;其二,張信寶出場時明顯處於情緒激動的狀態,可見之前與人有過爭論;其三,張信寶在片中幾乎一直處於陰影中,與同期另一位嘉賓尹教授的正面鏡頭反差強烈;其四,片中有偷換概念的傾向,將汶川縣城、縣政府的異地重建換成整個汶川縣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