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碳匯
林業碳匯
通過實施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減少毀林等活動,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並與碳匯交易結合的過程、活動或機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範疇)。
其中,森林經營性碳匯針對的是現有森林,通過森林經營手段促進林木生長,增加碳匯。造林碳匯項目由政府、部門、企業和林權主體合作開發,政府主要發揮牽頭和引導作用,林草部門負責項目開發的組織工作,項目企業承擔碳匯計量、核簽、上市等工作,林權主體是收益的一方,有需求的溫室氣體排放企業實施購買碳匯。
據測算,每畝林地可產生碳匯量約為1噸/年。2019年12月8日,山西啟動造林碳匯開發試點。
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徵的全球氣候變化,對地球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人類活動引起的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增加也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因素。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吸收並固定CO2的碳匯功能。林業活動已經成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京都協議書》確定了清潔發展機制(CDM),允許工業化國家通過在發展中國家開展項目活動所獲得的減排增匯來抵償其承諾的減限排指標。造林再造林項目活動是第一承諾其(2008-2012)合格的CDM林業項目。在未來承諾期,林業活動仍將在溫室氣體減排增匯中發展重要作用。
為了促進中國森林生態效益價值化,培育中國森林碳匯市場,爭取更多的國際資金投入中國林業生態建設,同時了解實施清潔發展機制林業碳匯項目的全過程,培養中國的林業碳匯專家,中國政府於2001年啟動了全球碳匯項目,對開展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及其相關工作給予了充分重視和積極支持。2004年國家碳匯管理辦公室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雲南、四川、山西、遼寧啟動了林業碳匯試點項目。其中,廣西碳匯項目在2006-2035年的計入期內,獲得超過773000噸CO2當量;內蒙古碳匯項目預計到2012年產生經核證的CO2減排量為24萬噸;雲南騰衝小規模再造林碳匯項目預計在30年的計入期內吸收17萬噸CO2,這三個碳匯項目總的吸收量將達到118.3萬噸CO2。
到2020年,全國年均造林育林面積500萬公頃以上,森林覆蓋率增加到23%,森林蓄積量達到140億立方米,森林碳匯能力進一步提高;到2050年,比2020年凈增森林面積4700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並穩定在26%以上。我國森林固碳能力將隨著森林面積的增加大大增強。此外,我國宜林荒山荒地面積廣闊,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的重視,林業發展速度加快,造林面積不斷擴大,具有CDM造林碳匯項目所需要的土地資源優勢。另外,對現有森林資源實施科學有效的經營管理,也將提高我國森林整體的固碳能力。我國發展林業碳匯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