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葉蹄蓋蕨

短葉蹄蓋蕨

短葉蹄蓋蕨是中草藥的一種,屬於短葉蹄蓋蕨的根莖,具有驅蛔蟲和止血的功效

基本信息


【葯 名】:短葉蹄蓋蕨
【拼 音】:DUANYETIGAIJUE
【來 源】:為蹄蓋蕨科植物短葉蹄蓋蕨的根莖。
【功 效】:驅殺蛔蟲,收斂止血。
【主 治】:治療小兒蟲積,外傷出血。
【性味歸經】:微苦、澀,涼。
入大腸、肝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一15克。外用:搗敷。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河北陝西
【拉丁名】:原植物短葉蹄蓋蕨 Athyrium brevifrons Nakai.
【考 證】:始載於《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

植物形態


根狀莖短,直立或斜升,先端和葉柄基部密被深褐色、
披針形的大鱗片;葉簇生。

葉子形態


育葉長35-120厘米;葉柄長15-55厘米,基部直徑2.5-4 (-6) 毫米,黑褐色,向上禾稈色或帶淡紫紅色,近光滑,略帶淺褐色小鱗片;葉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0-65厘米,中部寬20-3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截形,幾不變狹,二回羽狀;羽片約15-18對,基部1-2對對生,向上的互生,斜展,近無柄或有極短柄(長約2毫米),基部1-2對羽片不縮短或略縮短,長10-20厘米,中部羽片披針性至線狀披針形,長12-20厘米,寬約3-6厘米,先端長漸尖,基部近對稱,截形或下側圓楔形,一回羽狀;小羽片18-28對,基部的近對生,闊披針形,向上的互生,近平展,幾無柄,披針形至鐮刀狀披針形,長1.5-3厘米,基部寬5-9毫米,漸尖頭或尖頭,並有短尖鋸齒,基部近對稱,上側略凸起,下側闊楔形,略與羽軸合生,並下延,兩側邊緣羽裂達1/2-2/3;裂片10-15對,近三角形或長方形,斜向上,披針形,向上部變狹,邊緣和先端均有長而尖的鋸齒或短鈍齒。葉脈上面不顯,下面可見,在裂片上為羽狀,側脈2-4對,斜向上,單一。葉干后堅草質,褐綠色,兩面無毛;葉軸和羽軸下面淡褐禾稈色或帶淡紫紅色,疏被淺褐色、捲縮的棘頭狀短腺毛。

孢子形態


孢子囊群長圓形、彎鉤形或馬蹄形,生於基部上側小脈,
每裂片1枚,在基部較大裂片上往往有2-3對;囊群蓋同形,
淺褐色,膜質,邊緣嚙蝕狀,宿存。孢子周壁表面無褶皺,
有顆粒狀紋飾。

染色體


染色體數目n=40。

分佈地帶


分佈於黑龍江(小興安嶺帶嶺)、吉林(長白山)、遼寧、內蒙古(大興安嶺)、北京(懷柔、密雲坡頭)、河北(赤城、淶源、龍關、蔚縣小五台、興隆霧靈山、遵化東陵)、山西(霍縣、寧武、沁縣、婁煩、洪洞、交城)和山東北部。生針闊葉混交林下或闊葉林下,海拔300-2010米。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半島和日本也有分佈。模式標本采自中國東北。

相似植物


本種和黑龍江蹄蓋蕨Athyrium rubripes(Kom.)Kom.十分相近,其間關係還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