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口痢

噤口痢

噤口痢是屬於痢疾之一。見《丹溪心法·痢》。亦稱禁口痢。指患痢疾而見飲食不進,食入即吐,或嘔不能食者。常見於疫痢、濕熱痢重症。多因濕濁熱毒蘊結腸中,邪毒亢盛,胃陰受劫,升降失常;或因久病脾胃兩傷,中氣敗損所致。症見不思飲食,嘔惡不納,下痢頻繁,肌肉瘦削,胸脘痞悶,舌絳,苔黃膩等。治療可選用清熱、解毒、辟穢、降逆、和陰、益氣等法。

簡介


● 英文名稱:Food-denying Dysentery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大抵初痢噤口,為熱瘀在胃口,故宜苦燥。若久痢口噤不食,此胃氣告匱。(《時病論》)

名詞解釋


● 以下痢不能進食,或下痢嘔惡不能食等為常見症的痢疾。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噤,原意口禁,口閉,引申為因飲食不進而口閉。噤口痢指痢疾而見飲食不進,食即吐出,或嘔不能食者。常見於疫痢、濕熱痢重症等病程中。

臨床表現

● 初期症見不思飲食,嘔惡不納,嘈雜吞酸,下痢頻繁,為胃熱的表現;後期肌肉瘦削,胸脘痞悶等,為胃氣虛乏的表現。

現代醫學範疇

● 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中毒性菌痢,部分細菌性食物中毒等,以不思飲食為特徵表現者。

病因病機

● 本病多因濕濁熱毒蘊結腸中,邪毒亢盛,胃陰受劫,升降失常所致,是為“熱瘀胃口”;亦有見於久痢,脾腎虛寒,中氣敗壞者,是為“胃氣告匱”。

治法方葯

● 噤口痢的治療可選用清熱、解毒、辟穢、降逆和補益臟氣等法。實證多由濕熱、疫毒蘊結腸中,上攻於胃,胃失和降所致,治以苦辛通降,泄熱和胃。虛證多由素體脾胃虛弱或久痢以致胃虛氣逆,治宜健脾和胃為主。該病患者,飲食難入,湯藥更難以下咽,因此服用湯藥需要注意少量頻服,徐徐下咽,必要時可用生薑汁作為引葯,以防病邪格葯不入。

生活經驗

● 痢疾中伴隨飲食不入、嘔吐的癥狀,叫作噤口痢,對於這種類型的痢疾,在其他痢疾治療的基礎上,應當更加註意飲食,避免過食生冷和進食不潔及變質食物,節制飲食,忌過食辛辣、肥甘厚味。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