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亞特蘭蒂斯之心的結果 展開
- 美國2001年斯科特·希克斯執導電影
- 2008年由長崎俊一執導日本電影作品
- 美國斯蒂芬·金著小說作品
亞特蘭蒂斯之心
美國斯蒂芬·金著小說作品
這是一部由兩個中篇、三個短篇構成的小說集,五個故事環環相扣,依照時間順序,通過不同視角、不同主人公的交替敘述,共同折射出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美國社會的政治文化的動蕩與變遷,反映了這一代美國人精神世界的垮塌。
《亞特蘭蒂斯之心》也是斯蒂芬金的一部小說.
驚悚小說大師斯蒂芬·金這一次不再“驚悚”,而是陷入虛實交織的回憶漩渦。上世紀60年代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多事之秋,美國同樣風雲激蕩,一代人在其中沉浮淪落,度過青蔥歲月。《亞特蘭蒂斯之心》之於斯蒂芬·金顯然具有自傳色彩,宛如作者“心底流淌出來的歌”。
這歌聲顯然不可用嘹亮來概括,其低回婉曲、痛楚堅忍實在令人驚駭。《亞特蘭蒂斯之心》名為長篇,實則由五個中短篇小說構成,故事交叉環扣,發生於哈維奇小鎮,蔓延出一幅時代的風情畫。1960年,童年時期的鮑比與老泰德成了忘年之交,可自己的愛與他者的背叛加速了分別的到來。1966年,緬因大學的皮特和同學沉迷於賭牌,而反戰運動的到來終要打破他們的迷夢。1983年,越戰老兵威利抱著愧疚與自責,在街頭扮演乞丐,以求自我救贖。經歷越戰的薩利無法忘懷越南叢林中的殘酷一幕,腦海中時常出現幻覺,后因心臟病去世。40年後,鮑比重返故鄉參加薩利的葬禮,和童年夥伴卡羅爾相遇。
那一代人自有他們的怕與愛,或許,愛在任何時代都是相似的,怕卻有各自的不同。小鮑比對老泰德的愛是對父愛缺失的彌補,父親形象的確立,給予一個成長中的男孩莫大的慰藉與激勵,更何況泰德的淵博與寬容無限拓展著鮑比的精神之境。對於存在感,並不僅僅是成年人需要尋覓,孩童幼小的心靈也要開啟這扇意義之門,鮑比的幸運在於遇見了持鑰匙的人,由此體會到心智的美好與精神的深邃。有如此的生存意義作為根底,鮑比在之後的旅程中即使稍有迷失,終會尋找到屬於自己的路途。他與初戀女孩卡羅爾的分分合合,皆出於純真的愛,不沾染半點煙火俗味,我想,或許源於作者對自身一些往事的追懷。
追懷的不僅僅只有美好的事物,愧疚與恐懼更是揮之不去。而上世紀六十年代最深的夢魘來自於越戰,其帶來了美國一個時代的驚魂。《亞特蘭蒂斯之心》中,校園裡的皮特未走上越南戰場,但戰爭的陰雲卻時時影響著他的生活,標語、符號、圖片、事件籠罩著整個校園;而薩利作為士兵到了越南,從此再也擺脫不了“叢林”,在戰爭結束三十多年後還為幻象所困擾,一個越南老媽媽不時在現實與虛幻交界處與他對話,那是一個在戰爭中無辜被殺的老人。若用如戰爭後遺症此類詞語來概括未免太輕飄了,那種苦楚實非有切膚之痛的人無法言說。從戰場上歸來的倖存者表面上重新進入美國社會,但事實上他們的內心世界早已坍塌,無可修補,昔日的故鄉物是人非,他們大約再也回不來了。相較於電影《計程車司機》里“上帝的孤獨子民”特拉維斯以暴力傾瀉,薩利在戰後三十多年的生存更可以用隱忍來形容。不過這隱忍下卻潛行著炙熱的岩漿,未觸及他人,只是烤炙著自己。“戰爭不是因為休戰協議而結束,戰爭終結在癌症病房、公司食堂和交通堵塞。戰爭被一點點地消耗,每一個片段都是回憶,每一個片段都是回聲,消失在綿延的群山之中。”
斯蒂芬·金筆下,那一代人的怕與愛如此精細入微、汩汩流淌,顯然在他心間已縈繞多年。而這沉澱是伴以思索與緬懷的,而在不得不寫時方自然流瀉。敘事不為炫技,只為記錄那個時代,多年之後的書寫更利於把握人與人之間的怕與愛。因為人或許在某一時並不知自己在幹什麼,但心靈的索引終究無法逃過。這種“怕”藏於靈魂深處,表面看與“愛”涇渭分明,實則卻暗通款曲。知曉“怕”,“愛”才不會不見蹤影。有了敬畏之心,一個時代方可具魂的升華,無愧於鏡中映像。斯蒂芬·金也許沒有這麼大的野心,但他忠實於自己的內心和手中的筆,雖不提諸如深切的人文關懷與現代悲劇的說法,卻實實在在地做著如此的反思與追索。
“這是一部極具自傳色彩的小說,一首從作者心底流淌出來的歌。”
——《鄉村之聲》
“這部小說精彩絕倫……對整個六十年代,包括越戰的影響,金描述得如此精準,令人驚駭”
——《娛樂周刊》
原作名: Hearts in Atlantis
作者: [美] 斯蒂芬·金
譯者: 鄒亞,王淑芳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10-8-1
頁數: 494
定價: 32.00元
裝幀: 平裝
叢書:斯蒂芬·金作品
ISBN: 9787532751006
蒂芬·金(Stephefl King) 有史以來作品最多、讀者最眾、聲名最大的作家之一。編過劇本,寫過專欄,執過導筒,做過製片人,還客串過演員。作品總銷量超過三億五千萬冊,超過一百五十部影視作品改編自他的作品,由此創下一項吉尼斯世界記錄。被《紐約時報》譽為“現代驚悚小說大師”,更是讀者心目中的“恐怖小說之王”。六次榮獲布萊姆·斯托克獎,六次榮獲國際恐怖文學協會獎,1996年獲歐·亨利獎。 2003年因“繼承了美國文學注意情節和氣氛的偉大傳統,體現出人類靈魂深處種種美麗的和悲慘的道德真相,而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的終身成就獎。 2007年榮獲愛倫·坡大師獎——終身成就獎。他以恐怖小說著稱,活脫脫概括了此一類型小說的整個發展沿革,他的作品還包括了科幻小說、奇幻小說等其他小說類型。但他的作品又遠遠超出了類型小說的範疇,他並非一個廉價的恐怖批發商,他的作品深入內心、逼問人性、展現靈魂,他成就的是真正的心理驚悚——一位不折不扣的文學大師。
上世紀六十年代正是美國社會風雲激蕩之時,無數生動鮮活的故事在這股歷史的旋流中跌宕起伏,煥發異彩。無論是鮑比童年時代經歷的背叛,還是皮特在紅心大戰中的覺醒,抑或是薩利於越南叢林中的夢魘等等,在斯蒂芬·金的筆下,波瀾不驚的敘事與驚悚詭譎的鋪墊一樣,皆暗藏著足以震撼人心的巨大能量。
這部極具自傳色彩的小說集無疑是斯蒂芬·金創作生涯的又一高峰,對非恐怖題材的精彩駕馭完美地展現了其純熟的寫作技巧和強烈的創作慾望,顯示出這位恐怖大師特有的人文關懷。
“雖然難以相信,但六十年代的確如此,那些事情的確發生過。”斯蒂芬·金在後記中如此說道。這五個縈繞著越戰回憶的故事,必將帶給熱愛斯蒂芬·金的讀者們一次與眾不同的閱讀體驗
。
1960年 身穿黃色外套的卑賤小人
1966年 亞特蘭蒂斯之心
1983年 瞎子威利
1999年 我們為什麼要去越南
1999年 黑色的天幕正徐徐落下
1960年 身穿黃色外套的卑賤小人
1966年 亞特蘭蒂斯之心
1983年 瞎子威利
1999年 我們為什麼要去越南
1999年 黑色的天幕正徐徐落下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