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牛

剽牛

生活在滇西南西盟深山密林中的佤族人依舊傳承著一些古老的信仰和風俗。佤族自稱“阿佤”,意為“住在山上的人”。於是,西盟有了另外一個名字——佤山。最率真、直白的情感孕育了最粗獷豪放,或者說最原生態的行為方式,譬如被佤族人叫做“棱特莫艾”的剽牛——用血淋淋的剽牛獻祭表示對神的虔誠,也寄託著佤族人對牛的感恩和祭奠。

儀式簡介


“怒哇德嚕拉姆”為獨龍語,“怒哇”指“剽牛”,“德嚕”含有“召集全體氏族成員聚會”之意,“拉姆”為“舞”,全句意為“剽牛召集全體氏族成員聚會舞”,簡稱為“剽牛舞”。
在馬庫、巴坡一帶有“剽牛舞興起”的傳說:獨龍江流域曾流行過一場瘟疫,人們恐懼萬分,便請巫師打卦問卜。測勢的結果是因為人類過上太平日子后,忘記了向各位神靈祭供,天神為此發怒便降下了這場瘟疫。人們急忙獻糧獻酒,並拉出幾頭牛“剽牛祭天”。祭儀中,人們敲起鋩鑼,跳起舞蹈。經過幾天幾夜的狂舞,終於感動了天神,收回瘟疫。事後人們認為舞蹈挽救了眾人的生命,便以舞蹈貫穿“剽牛祭天”的整個活動過程。
獨龍族“剽牛祭天”,多由某個較富有的人戶,以個人的名義召集和組織全村寨的族人,以及遠居各方的親朋好友,來參加他所舉行的“剽牛祭天”儀式。主人首先向族人傳出剽牛的日期,向遠地的親朋發出邀請的木刻信息。活動前一夜,主人家準備好所需的食物、水酒,恭請巫師和寨中有威望的男性長者,來為家人祝福、祈禱、驅邪、攆鬼、祭祖。來者先用歌聲頌揚主人的美德,預祝其家人前程燦爛幸福,祈求神靈使氏族通過剽牛興旺發達。

傳說


傳說遠古的時候大地被滔天洪水淹沒,佤族的先祖被困在一棵大樹上危在旦夕。
剽牛
剽牛
這時一隻水牛游過來讓他們騎到自己背上並馱負到了一個安全的地方。洪水退後,倖存的佤族先人面對荒蕪的大地
又遭遇飢餓的威脅,那隻水牛為了拯救他們又請求佤族先人將自己宰殺充饑,水牛唯一的要求是讓人們留下自己的頭顱祭祀。
從那以後,佤族人感恩水牛,每逢重要的祭祀活動便要剽牛並奉上最神聖的牛頭。
在歷史上,各個民族都有殺牲祭祀的傳統,不過當人類對天地神靈的敬畏在科學和文明的力量面前逐漸消淡之後,這種現在被認為過於血腥的古老傳統已經基本上在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方式中消失了。即便在某些地方還保存有這種習俗,也更多因為其稀有的原始性而成了滿足外人視覺震撼的獵奇。
雖然在外人看來,血淋淋的祭祀方式現在已經難以讓人接受,但無論在神話還是現實中,對於奔放、豪爽的佤族人來說,溫謙的禮儀並不能寄託他們的感激和紀念。但是佤族人相信世間萬物皆有靈,據說每次剽牛祭祀都會變天。

象徵


佤族剽牛是用梭鏢,即將要宰殺的牛拴在木製的牛角叉上,剽手高舉梭剽從前腿肋間猛然刺入,直插心臟。
剽牛
剽牛
過去,佤族的主要財富就是牛,剽牛獻祭表示對神的虔誠,同時,佤族還以牛被刺倒下后的方向、姿態來預測吉凶。如今,頻繁的祭祀活動已經減少,只在節日喜慶或家中有客時剽殺一兩頭牛過節宴客。
遠古時代,人們的生產工具非常簡單,獵捕一頭野獸主要靠人的勇敢。佤族砍牛尾巴的習俗不僅體現勇敢精神,也是祭祀活動中魔巴的道具。
祭祀用的牛挑選很有講究,必須挑選一頭“心好”的牛。所謂“心好”是依據牛毛花紋和顏色而定,一般以毛色純正,健壯溫順者為“心好”。
這是一個出生在叢林之中,幾千年生生不息、頑強生存的剽悍民族。他們對家鄉和自然的崇拜與熱愛,他們籍以依託自己獨特精神個性的情感與文化不會消失在時代發展的波濤之中。

程序


翌日,便舉行剽牛活動,有四頂程序:
開門儀
第一,“開門儀”(獨龍語“阿舊霸嘎達”)。由巫師和族中長者主持,他們手握長刀,在巫師的祈禱咒語中,圍火塘跳“刀舞”。祈禱詞大意如下:
剽牛
剽牛
我獻牛是全寨的榮譽,我殺牛是全族人的驕傲;寨里的親戚來聚會,四方的朋友來相會;今天我獻這頭牛,是翻山越嶺牽來的;今天我殺這頭牛,是跨江過河趕來的;牛不是偷盜得來的,是用黃燦燦的金子換來的;牛不是搶劫得來的,是用白晃晃的銀子買來的;這是家人對祖先的敬重,這是後輩對神靈的崇拜;祈求祖先消災除難,希冀神靈降福賜運;攆除家族的邪運惡氣,帶來鄰族的吉祥福兆;今天我獻這頭牛,來年牛群增百倍;今天我殺這頭牛,生活富裕壽無限;全寨的族人別客氣,為了幸福盡情跳;四方的朋友別害羞,為了長壽盡情唱……。
這段舞蹈的含意是驅逐屋內的邪運、惡魔出門,並求得神靈的允許,方能開門舉行以下程序。
新朗德甲
第二,“開門儀”完畢,主人便開門宣布進行“新朗德甲”,意為“插木樁儀”。把事先準備好的一根長八、九尺、直徑一尺三左右的方形拴牛木樁,四面由巫師用火炭畫上一連串的“×”符號,以作為“驅邪求福”的吉祥標誌。爾後,由兩名男子扛起木樁,在持刀敲鋩的眾人“護送”下,跳起“來回走舞”向剽牛場奔去。到剽牛場后,眾人繼續狂舞,巫師和部分男性成員則在舞圈中挖坑、插木樁,巫師邊往木樁上倒水酒邊祈禱,以求木樁牢固和剽牛順利。
牽牛繞房儀
剽牛
剽牛
第三,“牽牛繞房儀”(怒哇克目等克里)。主人先把放在山裡的牛“恭請”到家門口,再由女主人(無女主人者,亦可請直系親戚的女性成員)親自動手給牛打扮:在牛背上披一塊嶄新的五彩花紋毯子,在牛角上掛五顏六色的珠子項鏈。意為讓犧牲的牛漂漂亮亮、光彩地走向天庭。扮好後由兩男子前牽后趕,圍著主人的房屋繞走數圈,繞房的圈數因各村習俗不同而異,有繞三圈、七圈,或根據主人家人口數繞圈的,也有的以主人性別而定。如屬於以母系家族為主的人家,繞房數目為九圈,以父系家庭為主的人家繞七圈等。參加集會的人一般都站在房屋前的場子旁觀看,與主人家有血緣關係的族人和巫師則站在門口的台階上,向繞到門前的牛撤五穀雜糧種子和噴水酒。一些女性成員還要陪著女主人傷心落淚,表示與牛告別和感激牛犧牲自己換取家人幸福長壽之情誼。繞房結束后,眾人跟著牛到剽牛場。
最後的儀式——剽牛
最後一個儀式是剽牛。這時,全體族人及朋友,敲鋩圍圈舞蹈,巫師邊喝酒邊念道:“今天我們歡樂地跳,今天我們高興地唱,願同族好友像我們一樣幸福,願子孫後代像我們一樣長壽;我們的幸福像星星一樣繁多,我們的後代像森林一樣茂盛;我們跳舞是為了歡樂,我們唱歌是為了長壽;我們不願看到悲痛的容顏,我們不願見到傷心的淚水;幸福和長壽與我們共存,淚水和悲哀與我們永別;富有的主人功德無邊,慷慨的主人年壽無限;酒杯盛滿了您的驕傲,牛頭閃耀著您的榮譽;全族的老少與您共歡,四方的朋友與您共慶;全寨的族人跳起來,四方的朋友唱起來……。
在眾人狂舞的同時,女主人走進圈內,揭去牛身上的裝飾,傷心地與牛道別:“不是奶奶們要傷害你,不是爺爺們要殺害你;是你糟踏了園邊的青草,是你偷吃了地中的禾苗;奶奶們要用你的生命,換來家人的年壽;爺爺們要用你的靈魂,招來族人的福祿;當你升到天庭時,傳頌家人的功與德;當你飛到天界時,保佑族人無災難;牛魂、牛魂不要記仇,吃飽閉眼升上天……。”
剽牛
剽牛
巫師在女主人退出舞圈后,左手拿酒杯,右手拿標槍,跳著“剽牛司”舞來到舞圈中,圍著牛邊舞邊念:你能?還是我能?你能,我就刺不倒你,刺到的是堅硬的石塊,刺到的是剽牛司的恥辱;你強?還是我強?我強,我就能刺倒你,刺到的是如棉花的心臟,刺到的是剽牛司的光榮……。
巫師在舞動中,希望標槍刺到牛體時,能遇到“如棉花般柔軟”的吉兆,而不是遇到“如頑石般堅強”的凶兆。待他看準時機后,便將標槍猛然刺向牛體的心臟部位,直把牛刺倒在地為止。這時,在剽牛時退後觀望的眾人又圍圈敲鋩起舞。部分男性成員砍樹枝,鋪墊在牛身下,開始剖皮解肉,在砍下牛頭時,巫師背牛頭,帶領眾人跳入寨中以炫耀榮譽,而後又跳回剽牛場。這時,凡來參加集會的人都可以領到一份綠葉包好的牛肉,男女老少人人平等,剽牛主人家亦如此。他們將剩下的肚腸頭蹄用鍋煮,供給狂歡的人享用,唯有牛角則作為主人家的財產懸掛在室內,以其作為自己的富有、勤勞、慷慨的標誌。在獨龍江,外人只要看到各家牛角懸掛的多少,便可知各家的生活狀況了。

剽牛舞


綜述
“剽牛祭天”一般進行三天,如果屬於集體共獻數頭牛的祭祀儀式,則可達七至九天。在節日里,維持數天的始終是剽牛舞的活動。
過去,剽牛舞必須在祭祀活動(特別是剽牛)中跳,其他如結婚和娛樂場合、喜慶場合都不能跳。因為獨龍族心目中剽牛舞屬於宗教祭拜項目,如果不舉行“剽牛祭天”跳剽牛舞會遭到神靈的懲罰。如今個別地方的年輕人在娛樂場上,也大膽地跳起了剽牛舞。這一舉動,使剽牛舞從祭祀舞蹈演變為自娛性民俗舞蹈。
套路
剽牛
剽牛
剽牛舞共有五十多個套路,大多數在剽牛舞場內進行。剽牛舞內容極為豐富,其中有反映勞動、生活的“搓小米舞”、“洗衣舞”、“刀舞”;有反映對自然界崇拜的“望星星舞”;有反映喜悅歡樂心情的“歡跳舞”、“蹦蹦跳舞”、“鋩鑼舞”等;有反映狩獵勞動生產和模擬動物的“烏鴉舞”……這些具有特色的舞蹈藝術,如一幅幅通俗畫卷,向人們展示著獨龍族先民勞動、生活的歷史情景。
基本動律
剽牛舞的基本動律主要體現在腿和腳部,下肢部位的動作變化無窮。有時,一個舞蹈套路,只使用一個基本動作,有時則由幾個基本動作組成,在下肢部位舞動時,上身也常常配入一些相關動勢,如前俯後仰,上下起伏,或是左右擺動、左右扭動等。這些配合動作雖然幅度不太大,也不太明顯,但對形成獨龍族舞蹈藝術的特點、風格、韻律、動勢等,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地區性的差異
各地剽牛舞的韻律、風格基本相似,但也有地區性的差異。獨龍江下游的馬庫、巴坡一帶,舞蹈者因多為女性,舞蹈的風格顯得輕柔優美和抒情、細膩,節拍複雜,動作多樣化。中游以上的孔當、獻九當、龍元、迪政當等村,舞蹈簡練,風格顯得古樸、粗獷、動作幅度較馬庫、巴坡一帶的大些。馬庫、巴坡一帶的舞蹈內容較為豐富,搓小米舞、望星星舞等只有該地才有,這些舞蹈與他們的勞動有關,小米是這一帶的主糧,而其他村就少有或沒有。
在馬庫、巴坡一帶所有的舞蹈全由女性承擔,男性只參加跳刀舞和在護送木樁以及牛時才跳來回走步舞、邊走邊跳舞。大圓圈的狂歡舞蹈基本沒有男性參加,這也許與當地母系社會的歷史有關。其他寨子的舞蹈都是男女混合而跳,但有些舞又屬男性專跳,如獻九當、迪政當的刀舞就是男性舞,是男人祭山、獵神時跳的。
有部分套路,是某一儀式中必須跳的,如馬庫、巴坡刀舞是在“開門儀”時必須跳的,意義在於“驅邪求福”;獻九當的刀舞,在剽牛舞狂歡前男性成員到祭壇時必須跳,意義在於為祭祀翮狂歡“開路”,攆除作惡的魔怪,使來年人丁莊稼興旺。迪政當的刀舞也是剽牛狂歡前必須跳的,而意義則在於“除舊迎新”和傳播氏族家譜以及遷徙時所經歷的路線。
剽牛舞的內容、形式和動作等,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有的名稱相同而動作不同,有的則是動作相同而名稱不同。同樣的刀舞、鋩鑼舞,各地在名稱上相同,但在舞蹈動作上就不同。
基本隊形
剽牛舞有三種基本隊形:一是逆時針方向圍圈而舞,這類隊形中還有舞蹈者自轉或與舞伴相轉而同時又要往大圓圈方向轉的跳法。逆時針方向行進是傳統的規定,藝人說如果順時針方向進行便是對神靈和祖先的褻瀆和不忠,只有死去的人在陰間才往相反方向進行。第二種是舞蹈者站兩排並相互來回交叉進行舞蹈,在這種形式中,有時也有雙方舞蹈者相遇后相互轉小圈的形式。第三種是舞者在無固定的隊形中,朝著一個固定的方向跳去,這種形式多在眾人從自家向剽牛場聚集或走在祭把、獵場的山間小路上和在寨中遊走時,邊走邊舞。
伴奏
剽牛舞自始至終每拍敲擊一下中、小鋩鑼為舞蹈伴奏。在馬庫、巴坡一帶除有鋩鑼敲擊外,還有合掌擊節而舞的特點。鋩鑼在剽牛舞中的地位十分重要,藝人們都說:沒有鋩鑼不能舉行“剽牛祭天”活動,沒有鋩鑼不能跳剽牛舞。在舉行“剽牛祭天”儀式之前,眾人就是在鋩鑼聲的招呼中集中到剽牛場地,而後又隨鋩鑼聲的節奏翩翩起舞。它既是樂器,又是道具。鋩鑼除了為全部舞蹈伴奏外,同時還有屬於自己的舞蹈,如“大鋩鑼舞”和“鋩鑼舞”等。在跳鋩鑼舞或大使鑼舞時,往往有比賽個人鋩鑼質量、音量和重量的意思。